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学生是“全民健身”的庞大参与群体,通过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全面了解与掌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状况,对浙江省6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索某些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选择了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浙江林学院、温州大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600人。6所高校,每所100份,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22份,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49…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广西高校高职称体育群体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分析影响广西高校高职称体育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的主客观因素,探索相应的对策。为提高高校高职称体育群体的数量、质量及健身效果提供参考,为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在高校的实施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成都市红砂村游客参与全民健身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进一步落实和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赞 《体育世界》2008,(9):118-119
残疾人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关注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质量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残疾人群体既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人群,又是需要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服务的人群,根据残疾人群体参与大众体育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适合残疾人群体体育健身和消费需求的各项体系,顺利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各项任务、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群体工作与全民健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学校体育对于社会全民体育起着奠基的作用。作为学校体育最后阶段的高校体育,要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就需要结合实际,实现群体工作的科学化人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健康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渭南市“城中村”妇女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建设中特殊群体体育活动的参与状况,希望为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开展体育工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提供科学依据,同对给我国城乡在转型期间社区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调查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青年学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目前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认识情况的调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高等学校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1995年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大提高了全民健身意识,推动了亿万人民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上饶市区体育晨练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饶市区571名体育晨练者的调查,对晨练群体的年龄、性别结构、锻炼动机、体育消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程度、社区体育晨练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了我县体育晨练开展的现状和特点。中年人口缺少,体育设施不全,没有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宣传不够等问题都是影响全民建设活动积极开展的重要因素。解决上述问题,对提高城市体育锻炼人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职业妇女锻炼行为的动因分析与持久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进程和质量.分析了我国职业妇女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影响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持久性的因素,提出了引导她们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武汉市妇女弱势群体(工人、离退休、下岗、家庭妇女四种群体)进行健身项目选择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武汉市妇女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以直接参与为主;在年龄上以青年和老年居多;文化程度偏低;身体状况较差;锻炼项目选择比较单一但群体性比较强;体育消费支出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所接受的健身方面的指导较少。结合影响其参与锻炼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武汉市妇女弱势群体的健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高校教师健身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访问法对高校教师健身锻炼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高校教师健身锻炼状况不容乐观,几乎不参加健身锻炼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6.9%。高校教师把余暇时间缺乏、工作学习后太累和场地缺乏归结为没参加或放弃健身锻炼的前三位原因,教师的价值观念也是制约其健身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湖北、河北两省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体育的健身功能有一定的认知,健身需求较为积极,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和狭隘,一般局限于直观层面;被调查者中有健身意向的占多数,但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者偏少。分析认为,加强体育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加强组织,是当前高等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体育学院(大学)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长期以来由于两国的测定项目相同甚少,并且测定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故很难进行全面的比较。本研究采用日本排球协会制定的,全日本统一使用的测定项目和方法,对日本大阪体育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排球队队员身体形态和素质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286例下岗职工的心理健康及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86 例下岗职工的测试和调查分析, 得出被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尤其是35- 50 岁的被试及文化水平低者更为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高,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试者中锻炼人口偏少, 体育锻炼认识和锻炼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体育消费对于他们来说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6.
徐耀忠 《体育科研》2009,30(4):83-85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相关从事女子手球训练和科研的专家进行访谈并结合理论分析,对上海女子手球队身体素质特点和球队风格特点进行探讨,从世界女子手球的发展趋势来阐述与上海女子手球队身体素质相适应的球队风格的建立,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打造球队风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中部的山西、河北、河南3省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获取她们的职业和文化特征、健康状况、体育意识和动机、活动场所、活动形式、活动项目、健身频度、经济收入、体育消费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女性体育健身活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大学生体质监测及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调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运用体质监测、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当前宁波市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 :宁波市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均与全国同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宁波市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 ,活动的时段以清晨为主 ,他们在选择活动项目、形式、场所时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 ,运动场所的不足和运动器材的短缺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校内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淡漠,有很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校体育场地(包括体育设施)不充足,体育健身的意义认识肤浅,校体育教学方法简单化,外体育活动表面化及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等方面,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Since economic reform in the 1980s, Chinese sport has undergone an extraordinary transformation.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phenomenon is the rapid growth of mass spor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ith increasing demands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in women's daily lives. The rapid growth of women's sports participation at the grassroots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urbanis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the socialist, feminist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how Chinese women's different economic, educational, domestic and cultural situations shape their sports values and 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marking social boundaries in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60 female physical exercisers in sports clubs, parks and neighbourhood playgrounds. Documentary research was also applied as a complement method to the interview.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ithin different classes (middle class, working class and a group who were unemployed), many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and limitations on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 are noticed. Chinese women have not fully and equally utilised sports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urbanisation. Most Chinese women still live within patriarchal arrangements. Consequently, they do not completely fulfil their ambitions in 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