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6,(4):30-33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以受教育者民族文化生成为依据和根本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处于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和独特的大学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下。同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文化浸润到大学生主体自我内化的文化过程,而且民族精神文化机制需要通过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和开展民族精神实践活动等路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从语义学上看,民族精神本身就有文化选择的意蕴;从发生学上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流文化的确立,对于导向、规范社会发展,铸冶民族精神有着巨大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培育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扬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对价值观的引导功能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效应;二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民族精神的重构和再发展;三是加强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夯实民族精神培育的政治文化根基;四是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洗礼。  相似文献   

4.
李曼  杨瑞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12):55-56
现代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建设,着力点在于实现文化转型、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培育新型民族精神。文化转型就是要用理性主义和人本精神重塑国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文化凝聚力就是要加强文化认同度,建构既有民族性又有先进性、现代性的文化体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再造反映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的新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学生道德教育有其实效性和厚重的文化性,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当今的小学生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而儒学精髓内容蕴含很多道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儒学运用到小学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石春梅 《教师》2008,(6):8-10
德育美首先应该追求德育形式、内容的美感。它包括德育目标与内容之美、德育内容呈现方式之美、德育过程之美三个主要方面。为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摒弃强制规训,以审美自由为中心,促进受教育者对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充分体认;以情感培育为中心,着力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促进道德感的生成和强化;以形式美为德育美感的主要素材,增强德育过程各要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德育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缺失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认同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持轻视的态度;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思想行为,民族自强力下降;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对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多元文化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因此,必须研究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国学者赫德尔认为,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由历史进程塑造而成,并用语言来表达其精神。所谓民族精神, 是指一个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本质特征。概括地说,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现代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文化活动,职业的文化性、技术的文化性、人的文化性及教育的文化性,这四维度文化属性同社会和个体对相关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本质属性。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文化回归需要从四个层面努力: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层面,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产业经济技术层面,职业教育关注技术精神世界的构建;院校层面,构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个体发展层面,置于文化环境之中培养完整的职业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其主要的表现是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这样一个转型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带来深刻的影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和全面的总结,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对于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这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努力实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涵育,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以发挥其对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统一性。在需要和价值方面,它们都能够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谐;在内涵和实质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途径和机制方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变革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伟大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塑造新人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构建大学精神的总前提;构建大学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大学精神及其统一,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后朦胧诗,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消解本质中心、还原事物本原,解构崇高、反传统、精英文化,语言游戏等是后朦胧诗后现代特征的主要体现。但中国的后朦胧诗创作的背景不具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后工业社会背景,加上民族文化心理机制中的理性实践精神制约,使得后朦胧诗只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表面特征,或者说是后朦胧诗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的误读而产生了后朦胧诗创作。  相似文献   

17.
体验式创新教学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体验式创新教学应适时引入到教学中来.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既应看到体验式创新教学的价值,也应看到其风险.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俗文化教育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艺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艺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艺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艺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