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五四医院业余报道组去年一年之所以能在全国各地报刊见稿百余篇,这得益于“信息政委”的支持。景政委早在当协理员时,就是新闻工作的有心人。他非常留心报纸上的好信息。每天的报纸他都认真阅读,对“工作动态”、“医疗纪录”等,有价值的信息便剪下来,精心整理归类,贴进自制的剪报本。此外,他D袋里还随身装有一个“信息日记”本,在科室里检查、指导工作的同时,只要发现医疗第一线有价值的报道线索,他都习惯地记入“信息日记”里。目前,他的信息库已初具规模,厚厚的剪报本堆起一尺多高,里边收藏各类信息已达万余条。为了把信…  相似文献   

2.
《传媒》2000,(8)
中国剪报社总编辑王荣泰,1985年8月8日,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剪报中心”,率先对全国报刊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服务工商企业,成效卓著,一时好评如潮。新华通讯社曾以“中国最大的剪报中心在常州建立”为题,用六种文字向国内外播发新闻。 常州剪报中心成功创办五年后,一张综合性的剪报资料报纸——《中国剪报》于1991年元旦在常州正式创刊,由国家信息中心和常州市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次年5月,《中国剪报》迁至北京出版,主管部门为:国家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剪报社总编辑王荣泰,1985年8月8日,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剪报中心”,率先对全国报刊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服务工商企业,成效卓著,一时好评如潮。新华通讯社曾以“中国最大的剪报中心在常州建立”为题,用六种文字向国内外播发新闻。 常州剪报中心成功创办五年后,一张综合性的剪报资料报纸──《中国剪报》于1991年元旦在常州正式创刊,由国家信息中心和常州市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次年5月,《中国剪报》迁至北京出版,主管部门为:国家信息中心。 10年前,创业伊始的《中国剪报》十分“寒酸”…  相似文献   

4.
辛直文 《新闻知识》2000,(10):23-24
中国剪报社总编辑王荣泰,1985年8月8日,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剪报中心”,率先对全国报刊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服务工商企业,成效卓著,一时好评如潮。新华通讯社曾以“中国最大的剪报中心在常州建立”为题.用六种文字向国内外播发新闻。常州剪报中心成功创办五年后,一张综合性的剪报资料报纸——《中国剪报》于1991年元旦在常州正式创刊,由国家信息中心和常州市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次年5月,《中国剪报》迁至北京出版,主管部门为:国家信息中心。10年前,创业伊始的《中国剪报》十分“寒酸”:…  相似文献   

5.
报界前辈曾提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方针。在目前音像视听媒体挤压阅读园地、以及报刊族本身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一方针值得我们报人思考。报纸怎样方能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使人人都爱读呢?这里面大有学问。笔者不揣冒昧,想在自己的残垣里拾几块土坯,抛砖引玉。 一、从剪报说起 笔者喜爱剪报,每每在大量的报刊中能剪到几篇好文章或漂亮的新闻作品,不亚于在沧海中拾得几粒明珠。然而,遗憾的是,剪报并不能常有收获,有时在一大堆报刊中,剪不到几篇好文章或有独特视觉的新闻作品。 一些文章要么是放不下架子的铁面教训,要么是被炒糊了的泡沫新闻;有的则包装耀眼,似曾相识。这注定某些报纸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过眼云烟,有些好的新闻作品却有长期保存价值。我认为从保存价值的基点出发去写文章,往往会产生独有的视点,再加上刻意推敲提炼,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样的文章使读者不仅得到新的信息,而且增加了对客观事物的深度认识。  相似文献   

6.
广播消息是一种以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广播消息和报刊消息一样都要写成文字稿,但由于广播消息与报刊消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不同,因而有不同时写作要求。广播新闻是“说”的新闻,因而要尽可能按照“听觉规律”的要求办事,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须适合于听众通过听觉来接受信息的传播特性。导语直入,简明扼要,不绕弯子,不卖关子广播消息的导语在写作上类似报纸消息的标题,既不过于抽象,又不过于具体,而是虚实结合。报纸消息的导语前,一般都有生标题、副标题、引题等。这些标题是读者…  相似文献   

7.
李杨 《当代传播》2002,(2):88-89
2001年金秋10月,在昌吉召开了第十一届新疆“新闻奖”摄影作品、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这是进入21世纪新疆新闻摄影界第一次研究新闻摄影报道发展与改革的会议。前十届评选会倡导“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使新疆新闻摄影事业和报刊使用新闻图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报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新闻图片精品,极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增强了报刊的宣传及报道效果,并形成了新疆新闻摄影的特色。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报刊也步入了“读图时代”。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9.
在报纸上频繁“认识”你时,我们曾以为你是一位专职新闻干事,直到去年3月才知道经常在报纸上“抛头四面”的你是~名志愿兵报道员。国开你那沉甸甸的剪报本,好家伙!从1995年间月到1998年吕月,短短两年多时间你竟抱回11本荣誉获奖证书,350多篇稿件(含照片)。钦佩之余,便开始追寻你身后那条弯曲的轨迹,…··温出来的本领1995年春天,因工作需要已当兵九载的你,从首都北京调到豫南某坦克师修理营。由于你聪颖灵活,勤奋好学,很快被推荐到师司令部于报道工作。坐上报道员这把“交椅”后,你时常有一种被人取代的危机感。当看到新闻…  相似文献   

10.
董副总编:您好!我学习到今天就结束了。到了几次您办公室,想与您当面报告此事。可能首长下基层去了,所以一直未见着您。董总,在这学习近四个月以来,部领导和编辑老师对我非常好,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收获不少,除发了几篇“让你感到好笑”的小稿之外,自我感觉在新闻写作方面着实进步不少。到报社学习后另一个收获,就是我对编辑部和报纸有了重新的认识。正如您所说的,我和部分新闻干事一样,原先对编辑和报纸有过偏见,也曾认为搞新闻是“三分稿子七分关系”。经过这 次学习后,特别是看到编辑们为找…  相似文献   

11.
许多新闻写作爱好者都有剪报的好习惯,但如何做到科学的剪报,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方法。我做为广大通讯员中的一员,结合3年来自己剪报的经验体会,谈点看法。一、根据新闻体裁分类。我们在报纸上最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有消息、通讯、言论、述评、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特写、来信等,按照这些体裁归类分别剪贴,方法迅捷、便当、一目了然,是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十出头,不高微胖,怎么看都像一位庄稼汉的他,却是一位远近有名的“笔杆子”。打开他珍藏的剪报本就会清楚地看到,里面既有5000字的工作通讯,又有二三百字的“豆腐块”、“萝卜条”;既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消息、通讯、言论又有发表在刊物上的杂谈、侧记。这个新闻战线上的多面手,就是沈阳军区二0六医院政治处宣传干事石权山。俗话说:“蚕只有吃饱了桑叶,方能吐出闪光的丝来。”一个报道员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新闻写作知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1989年,从小喜欢写作的石权山,凭着在家时发表过的几篇散文,新兵刚下连就被政治处…  相似文献   

13.
我为报纸写稿是从到宣传部工作以后开始的.两年来,我出不了解给报刊写稿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已有十几篇稿件被报纸和电台采用,并且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写作并不难,也并非象有的人所说要依靠“后门”登稿.只要勤于动笔,从短从小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写起,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4.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这里要谈的新闻“三式”,特指报纸上三种新闻体裁写作上的变式,即:消息写作散式、通讯写作特写式、言论(新闻言论)写作杂式。  相似文献   

16.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2):28-29
《再现时代长河中的真金子》、《为中外新闻人铸一座丰碑》、《“无冕之王”修筑的“长城”》、《一座指点经典新闻的文库》……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10多家新闻理论权威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或书评,对白庆祥主编的500万字《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进行报道和评论,在新闻界和新闻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白庆祥现任中国经济时报大连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这位1976年就投身新闻事业的黑龙江人,进过电台,干过杂志,编过报纸,他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不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在新闻理论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体裁的“十八般兵器”中,言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被称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言论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张报纸思想力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一张没有出色言论的报纸是一张没有品位的报纸。许多报纸都有固定的言论栏目。特别是近几年,时评风起,越来越多的报刊开辟了时评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以及我省的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等都开辟了时评专版,刊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言论。但是在言论写作中也存在选题雷同、思想肤浅、观念陈旧、议论空泛、语言粗疏的问题,本文着重就言论写作的语言技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洛宁县王村乡贾瑶村南王组,提起老农王夫寿,周围的群众便会说:“那可是个新闻迷。”  年已七旬的王夫寿,从小只上过五年学,而后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了几十个风雨春秋。 1990年, 60岁的王夫寿,面对改革大潮中山乡喜人的巨变,耐不得寂寞,便对写作新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写新闻,老汉卖了一头牛犊,买来字典、稿纸,并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河南农民报》、《洛阳日报》等报刊,在家里边学字边看报纸,还揣摸着写稿。为此老伴儿和儿女们都干涉他:“放着清闲不清闲,自寻烦恼。”王夫寿不顾家人反对和周围人的嘲笑,一边学习…  相似文献   

19.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20.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