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核心价值就是限制权力,保障人权。我国刑法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为了保障人权,我国刑法大部分是禁止性的法律规范,也就是说我国是通过刑罚权的行使来达到保障人权这一终极价值,但为了防止刑罚权的滥用,我国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的首要原则,以保障人权。[1-2]  相似文献   

2.
刑法理念的司法化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法官是法律和生活的连接点,要发挥刑法保障人权的精神和理念,关键是法官要在司法活动中贯彻保障人权的司法理念。法官首先要树立罪刑法定的司法理念,在审理之前假定被告人无罪,在认定犯罪时坚持形式的理性而非实质的理性,在刑法适用有疑难时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  相似文献   

3.
尽管《刑法修正案(九)》的通过已极大丰富了反恐怖罪名体系,但我国反恐刑法立法在价值取向、模式选择、体系定位、罪名设置等宏观问题仍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现代刑法所坚持的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并重并适当向保障人权倾斜之价值立场,应该在反恐领域得到一体遵行。对于反恐刑法立法的完善主要应采用刑法修正案的形式,但当涉及分则条文体系的调整时,则只能求诸全面、系统的刑法典修订之模式。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可以分为五节,而恐怖主义犯罪应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应单独规定实施恐怖活动罪,作为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罪名。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刑法对人权保障的加强刘英保护社会功能和保障人权功能是现代法治国家刑法的两大功能。我国1979年刑法典诞生17年来,对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使该刑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同各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的视角,对我国新刑法确认的罪刑法定原则,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和论述。作者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是促进全人类文明、进步、民主的世界性刑法原则,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保障人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罪刑法定原则虽由资产阶级所创制,但在我国新刑法中却得到了具体体现;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中居核心地位,是其他基本原则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应对刑法理论进行调整,即刑法体系由罪责刑法向安全刑法转变,刑法机能应以保护社会为主、保障人权为辅,刑罚价值观的侧重点应是秩序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7.
中国刑法历史悠久,自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我国古代成文法的时代。至此,各个朝代的立法中都蕴含着罪刑法定主义的内涵。沈家本作为近代中国刑法学的推动者,为求国家发展,开始进行刑法改革。沈家本明确反对严刑重法,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权,使法律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而罪刑法定主义的确定,使人治与法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促使中国的刑法从原始走向现代。目前,我国的法律现代化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刑法中的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依然是人们所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风险社会,刑法应当有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体现了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风险刑法理论为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应对社会风险,有必要对传统刑法进行合理的变革,但传统刑法蕴含的自由、正义、谦抑等价值理念不能摒弃。应当确立这样的刑法立场:刑法变革应当秉承传统刑法基本价值理念,吸收风险刑法理论的有益成分,弥补传统刑法在应对社会风险上的不足,以实现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的刑法机能。  相似文献   

9.
张中 《西江大学学报》2005,26(3):5-6,10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现代刑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以其确立为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从此走上刑事法治文明的轨道。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事法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权与限制司法权的滥用。罪刑法定的应有之义包括形式罪刑法定与实质罪刑法定,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互为表里,才能真正践行刑法保障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本科阶段未开设大陆法系刑法学课程的高校中,应当妥当地处理刑法传统教义学与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之间教学上的矛盾;应当改革目前的刑法分论教学体系,使其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保障人权的信息;刑法案例分析不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刑法强化了人权保障机能。人权保障的思想也成为当代刑法的鲜明主题之一。当代刑法在罪刑法定、打击侵犯人权的各种犯罪、有利被告原则、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以及刑罚的人性化等方面无不闪耀着人权保障的光芒。但在刑法宪法化、刑法的观念层次、慎重适用死刑、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保安处分制度的确立等方面尚需完善,以便更好地闪耀当代刑法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2.
刑事强制措施是一个国家的民主与法治程度的重要度量器。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在实践中存在越权行使权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够或侵害涉讼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缺陷。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或重构。完善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既有利于追究犯罪,又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行为既侵犯了人权,又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主要有思想、制度和实践等方面的原因。必须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确立讯问时律师在场制度,取消有悖客观规律的执法指标,提高侦查水平等方面来防范刑讯逼供行为,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做人的最基本条件 ,人格的产生或消灭必将导致人格权的享有和丧失。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个人或组织的“人格权神圣不可侵犯” ,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权保护的真实内容。必须依法认定人格侵权的违法行为 ;凡构成人格侵害民事责任的 ,必须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并赔偿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研拟和审议,刑法改革再次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社会发展、刑事政策调整和弥补刑法缺陷的需要,我国刑法应当树立"维护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促进刑法科学、进步"的改革目标,注重贯彻人权保障、民生保护、宽严相济和面向国际的现代理念,循序渐进,不断加强死刑和自由刑制度改革,同时积极完善特殊群体从宽制度、民生的刑法保护和反腐败的刑法规范,努力促进刑法立法的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典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罪刑法定原则,刑事立法的现实与这一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差距,直接影响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必须在适用刑法典的过程中运用立法解释和刑事司法解释的方式补救,才能消除这种影响,最大限度地体现罪刑法定原则,更加充分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7.
刑事法律应该有团结功能。具有团结功能的刑事法律,需要轻刑的、矫正的、人性的法律要素和结构。通过刑事法律宣告,巩固社会团结;通过轻刑,减损社会团结,通过矫正;恢复社会团结。我国刑事法律团结功能有待改善,应大幅度减少死刑,矫正成本放在定罪量刑依据构成的首位,及时保护被害人利益,保障罪犯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刑事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应当宽严相济,轻重适当,既要从重、重点打击严重犯罪,又要对轻微犯罪行为人适用更轻的刑法和非刑罚措施,制定“以保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为目标,以合理地纽织对犯罪的反应为基本内容”的人道的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其在人权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