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张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关于信义的生死不渝的友情故事。这个故事题材的流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的《范式列传》、元代宫天挺的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拟话本《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三部作品内容因作者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事的主题从盛赞贤士到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再到推崇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信义观念一直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2.
"道德"及相关词汇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他从多重道德角度批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和作品,形成了独特"道德视景"。这种的复杂的"道德视景",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兼容道德和审美判断的艺术批评。他从审美阅读出发,试图多角度考察人性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寻求宗教人文关怀的精神超越维度,这种批评视角,在其《小说史》中构筑了一座多维复杂的立体金字塔结构:以审美的纯文学批评为底座,以"道德视景"为现实层面的价值标尺,以宗教精神为超越性的精神制高点,其中深厚的人文关怀充斥"金字塔"的各层。  相似文献   

3.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套层式叙述,外层是海员讲述的马洛的故事,内层是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而外层马洛的故事和内层库尔兹的故事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成为马洛故事的自我反射。在审美形式上,叙述的内外界线被模糊,构成了"恐惑"式叙述;在伦理意义上,作为欧洲文明使者的马洛从库尔兹身上窥到了以文明自居的欧洲人内心深处暗藏的野蛮本性。欧洲文明的神话被颠覆,欧洲与非洲、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线被模糊,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恐惑"。《黑暗的心》从审美到伦理,都是一部"恐惑"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6.
伍子胥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颇具盛名的故事之一,从正史到民间传说,从史传文学到小说、戏曲,流传范围非常广泛。《伍员吹箫》从大众审美情趣的视角,对伍子胥故事当中的人物形象、矛盾关系以及故事结局进行了改编。改编符合观众善恶有报的道德伦理观念,迎合观众平民化的价值追求以及娱乐趣尚的欣赏习惯。  相似文献   

7.
《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巨擘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创作于20世纪初期.小说从具有灵性的动物视角对现实社会予以讽刺批判,读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通过对作品叙述人称和视角的分析,可探讨作者透过猫眼看人生与社会的精妙叙述方式,认识和感悟作品内在的审美意蕴和叙事主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关雎》 堪称华夏诗国的"第一情歌".孔子作为 《关雎》 的第一读者,以整体性视野,从审美与教化双重角度,奠定了 《关雎》 三千年接受史基调.汉代儒生"《诗》 作经读",优美的婚恋情歌成了严肃的伦理教材.从两汉"《诗》作经读",经魏晋"文的自觉",到两宋以及明清强调"《诗》 作诗读",《关雎》 逐渐恢复原初的情诗面貌.现代接受者从纯文学观念出发,一致把 《关雎》视为男欢女悦的情歌.纵观《关雎》三千年接受史,这是一部由"《诗》作经读"到"《诗》作诗读",亦诗亦经、亦经亦诗,审美与教化双线演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诗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史.从阐释学看,诗与诗的阐释都是传统的构成部分.今天,当人们超越了伦理主义与审美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同情的理解看待诗教传统,完整认识《关雎》以及《诗经》在历史上"诗"与"经"的双重身份和双重影响,又引起了当代接受者的新思考.由此,从孔子到今天,《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形成一个审美之圆.  相似文献   

9.
《聂小倩》是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表现人鬼相恋故事的名篇,而接受美学则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本文运用接受美学论的方法,从读者的视角论述了宁采臣对女色从拒到受的现实性、聂小倩的性格和思想由鬼变为人的丰富性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共鸣等,并以此探讨这部作品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0.
方晓青 《成才之路》2014,(25):66-67
歌剧《卡门》具有不朽魅力及艺术价值。它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为何受众人如此青睐?透过分析《塞吉迪亚舞曲》的音乐特征,能够有利于"卡门"这个角色的演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的解读,总结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心态,揭示文本隐含的深刻内涵,展示作品人物的复杂心理,试图在王安忆小说特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全文着重从三个独特的视角体察《叔叔的故事》的小说特质,即"使命感"与"宿命论"——创作心态的复杂交织;"思想"与"物质"的重合——文本中隐含的"故事";人与自己的抗争——小说人物心理发掘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什么的问题首先来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让我们从"学情视角"入手,结合文体特征和年段目标,分三年级和六年级来逐一分析。1.三年级学生适合学什么作为三年级的课文,《鹬蚌相争》真正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研究其文体,就"寓言"而言,是教材中第一次明确出现"寓言"这一文体名,因此,要让学生对"寓言"有个初步的认识,对寓言产生"一见钟情",并掌握简单的阅读寓言的方法。就"故事"而言,则可以做到:梳理故事表达顺序,明白故事大概内容;推敲关键词语,发现故事生动的奥秘;学习讲故事,争取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具体。因此可将"寓言"与"故事"  相似文献   

13.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长妈妈讲了"美女蛇的故事"。为什么长妈妈讲了这个故事呢?在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三个乞丐》中晓苏用简洁的叙事结构,多变的叙事视角,书写了内地乡村社会复杂的生存状况。小说挖掘了人物内心的需求与纠结,展现了转型期社会伦理模糊的精神表征,折射出对乡村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困惑与反思。叙事场景"老三篇"使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故事中人物关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魅力。小说对世俗人性欲望的多样性表现与真切的人性关怀,体现出晓苏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思考,凸显出作品内在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从独特的视角挖掘《今昔物语集》的艺术魅力,并以其中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出一系列反映人生和现实的历史小说。本文从审美意识、故事和人物类型、深化主题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他对《今昔物语集》的借鉴以及超越古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电影《色·戒》在编剧、表演和摄制等方面精密雅致,几近完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情的故事纠葛在很大程度上遮饰并合理化了关于女性身体被神话化、被过度展示、被色情化聚焦和遭受暴虐等问题.消费时代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流行观念造成了女性的身体焦虑和审美误区.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矛盾言说和现实状态,使女性主义文化批评陷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语境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遍览当代吉尔吉斯族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之作品,从《白轮船》《永别了,吉利萨雷!》到《一日长于百年》乃至《断头台》无不扬溢着古老的吉尔吉斯民族的异域情调,渗透着吉尔吉斯族独特的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审美判断,呈现着对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注.之所以形成这种独有的审美视角和艺术品味,仔细研读艾特玛托夫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可以看到生活的印痕促使艾玛托夫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心理定势,而心理定势正是其作品特色形成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促织》《变形记》都写到人化为虫的故事,但二者背后有深厚的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促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小说中充满了作家的激情;《变形记》体现的是西方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他们不迷信人以外的任何力量,当人不能改变命运时,只有面对死亡,小说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冷峻分析和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20.
曾经为张炜的《九月寓言》中漫溢的诗情所感动,这次却惊讶于他在《家族》中用宏阔的视野所构筑的家族故事,以及审美的目光中所透露出的那份批判的冷静.他在追索一类人的命运:他们有正义、有爱心、有理想、有激情,然而,什么使他们困惑迷惘、悲观失望?什么使他们从支持走向反抗,从生存走向灭亡?平白的叙述与热烈的抒怀,空灵的想象与凝重的思索,历史的叩问与现实的回答,构成小说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