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相似文献   

2.
张雪莉 《学语文》2009,(6):34-34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热烈欢迎,乃至。家喻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牡丹亭》在明清女性读者心中普遍激起强烈共鸣。备受明清女性青睐,引发。《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他伤心到死”(俞用济《醒石缘》)的女性独特接受景观。明清女性积极参与《牡丹亭》演出、阅读、评点的各种艺术活动。使作品不断被搬演。400年来仍在舞台上绚丽流转且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戏曲评点在明代产生,《西厢记》是最早进入评点视野和现存评本最多的作品,堪为明代戏曲评点之代表。《西厢记》评点呈现出评点意图旨在娱情、评点方式渐趋系统、评点内容渐重叙事、评点美学重在求"真"等四个稳定的文学特征,表明戏曲评点在明代已经成熟,而这种成熟促使戏曲理论迅猛发展,戏曲文体也终得以独立于中国文体之林。  相似文献   

4.
梁帅  ;吕姝焱 《文教资料》2014,(31):152-154
明清戏曲,无论究其剧本创作,亦或舞台演出都以江浙为盛。明清之际河洛地区的戏曲创作在两千余年黄河文明的映照下虽如沧海一粟,但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豫籍作家也在戏曲创作中用力尤勤。王鑨不仅有模拟《牡丹亭·寻梦》一出的剧作《拟寻梦》,又有与《长生殿》篇幅相当的《秋虎丘》传世。其孙侄婿吕履恒更是继承了《双蝶梦》、《秋虎丘》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洛神庙》传奇。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孟津王氏与新安吕氏家族,堪称明清鼎革之际河南的名门望族,他们的戏曲创作为家族文学的多样性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7.
以古代戏曲小说为主体的俗文学的“商品”品格,表现在出版机构通过广告征购文稿与推销“产品”,藉之实现“射利”之目的.俗文学广告主要包括征文广告、评点广告、图像广告、音释广告、附赠广告、打折广告等形式,并渗入到创作、出版与传播的各个环节.广告是俗文学“商品”品格的历史呈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诗文评点的承传,在体例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传中夹评之体,二是选评批点之体,三是评中带校考之体。古代诗文评点体例的承传,从内在生成着文学评点的骨架,影响着文学评点的流程。  相似文献   

9.
明清女剧作家的戏曲作品中有十分突出的热衷神仙内容表现的叙事特征,尽管承袭了男性剧作家的创作传统,但却能从女性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心态出发,呈现出不同于男性剧作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理想。女剧作家或借助这一叙事传统表达自身对于仙界宁静和自由的向往,或将自己对于婚恋和现实人生的思索借助仙界人物之口传述出来,这些剧作为我们观照明清女性深层欲望、价值观及自我认知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劝善书集中编撰,流布传播深远,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劝善思想文化运动。以“女四书”为代表的明清女教类善书在编撰和传播上出现新的形式,思想上传递出新的涵义,以德为本、孝贞节烈、因果报应等原则与观念影响着明清戏曲中女性形象的创作。精英阶层家庭的女性在箴规内则的教育外,接受了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规训与觉醒的矛盾与调和鲜明地体现在明清传奇戏曲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相似文献   

11.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名妓,她"艺妓"的独特出身使她从小就学习有关戏曲的表演,尤其喜欢《牡丹亭》。而作为明清影响最大的浪漫爱情传奇《牡丹亭》则在诗词创作上和爱情观念上都对柳如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时喜用蕴含独特情感意义的"柳"、"梅"、"魂"等字;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大胆、执着,与杜丽娘一样,同是"至情"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丽娘是<牡丹亭> 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_择偶自由-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通过对日常礼仪、生活、游艺及生产等多方面女性习俗的描写和刻画,真实地展现了明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和生活境况。这种对女性习俗的关注源于汤显祖对民间文化的深刻体蕴和对时代风尚的敏锐把握。  相似文献   

17.
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的价值,很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团圆 ,但这是不了了之的团圆、荒诞的团圆 ,其独特结局的形成 ,与明代中期开始的审美情趣的发展有关 ,也反映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矛盾。本文对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