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官员的选任制度主要包括选举途径、授官方式和其他相关制度等三个方面。就清代文官而言,选举途径有科举、学校、荫生、捐纳、荐举等;授官方式分别为月选、拣选、开列等;其他相关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2.
治河成效,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因而历来备受当政者重视.清代河督体制,是为了适应治河、导淮、济运三者的协调与综合治理而建置的.它标志着我国治河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对河督沿革、置立河督的战略目标、何督体制及河督选任作了详实考述;对清代前期历任河督的治绩得失作了分析与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实足引为鉴戒.  相似文献   

3.
登莱青道原是管辖登莱青三府二十八州之道员。同治元年(1 862年),烟台开埠,洋务事务渐增,故移登莱青道于烟台兼管洋务及海关事务。也基于此,登莱青道在选任上呈现出重洋务轻出身、低职高衔、一官多职等新变化,这既是晚清社会形势变化而导致制度内部的自我调整和适应,体现了清政府对其选任的重视和变通,也是清代地方行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地方外交体系相辅相成,共同维系了清代地方行政和外交事务的有序运转。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官僚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一个朝代,其中官僚选任制度也已极其成熟。言官作为监察官员,其选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清代言官选任制度的逐步完备,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言官选任制度,其实际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5.
清代职官,除了品级,还有诸多的等次,如较高档次者为"大臣"。同品级者,京官高于外官、文官高于武官。同品级的同一职官,有左右、前后差别。同品级官,因所在衙门不同,而有等次之别,文职三四品京官,还有大三品、大四品之类的大小之分。同一职官,因设在不同衙门而品级不同。中央机构的堂官(长官)之间有档次及同档次中的等次差别。还有诸如大九卿、小九卿之分,等等。这些等次之多,体现了清代职官制度的细致及其复杂性,有的还关系官员的特权、选官制度。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同一机构的堂官与属员司官档次差别较大,在因才选官上存在不合理问题。清代与职官等次有关的现象还出现某些重要变化,如京官高于外官的传统差别,在清代中期以后的官场观念中有所改变,有的官员追求外任。官场中的这种价值观,对于官员选任制度也有所冲击。  相似文献   

6.
审刑院作为北宋前期中央最高司法机构之一,其法官选任一直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自建院之初,就形成了一整套法官选拔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审刑院长官与属官遵循着不同的选任原则,长官的选任多强调入选者的资格,属官则更注重其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不同的选任标准体现了统治者赋予审刑院制度"集权"与"慎刑"的双层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央、直省地方、民族边区、官员选任、晚清新官制这五个方面,简论清代官制的特点。其中,中央在承袭明制之外,设有满族民族性的五类特殊机构,其沿袭中原王朝的传统机构,则在明朝制度的基础上,于分支机构上多有增设,设官增多,某些部的职权也比明代有较大变化。直省地方统治加强、深化,因而所设机构及其职官也相应变化,如以集权性的督抚为省级最高长官,省、府、县化大为小,增设厅,专项事务管理加强等。边疆、民族地区,则统治直接、深入,改变明代"羁縻"式的间接性统治,中央派官员实施直接管理。官员选任制度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影响。文章最后列述晚清新官制,认为这种官制改革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佐官制度存在的特殊性、层次性以及权力不均衡对州县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州县佐贰官在勘验、缉捕、审断、执行等方面拥有不同程度的司法权。清代法律对州县佐贰官的司法权严加限定,但在实际治理中又采取调和策略,导致州县内部结构产生了“复合初审”的特殊效果,而基层更是存在大量边缘司法现象,这些使得州县司法呈现出一种“法亦有法”的状态。州县内部存在的民事与刑事审判区分,体现了按照事权管理进行司法管理的原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行政权与司法权合一的背景下,他们实际上只是区域内特殊的集权者,与现代法制的分权理念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咸丰、同治年间是清代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有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运动,外有英法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调整原来布政使和按察使的选任政策,而这种政策的转变,对地方统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苗月宁 《历史教学》2007,(14):30-33
咸丰、同治年间是清代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有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运动,外有英法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调整原来布政使和按察使的选任政策,而这种政策的转变,对地方统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清代官员的任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主要包括任官的资格、官缺、任官的基本形式、任官的特殊形式、任用的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有助于防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用人失察失误现象的发生。对于促进和保证《条例》的顺利实施,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河工部郎中又简称北河郎中,是明代主管天津到济宁段运河的重要水利官员,对辖区内的河工、驿站、治安、夫役起着综合调控的职能。虽然北河郎中的职衔仅为正五品,但因其上联总理河道、漕运都御史、巡河御史,下通兵备河道、管河通判、工部主事等官员,在国家河工与漕运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政府非常重视盐官的设置。尽管长芦盐区的产量、盐课收入不如两淮,但也是清代非常重要的盐区,因此对长芦盐官的选拔和任用、考核和奖惩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国大学校长政府任命制的缺陷是:大学校长被界定为政府官员,而不是学术和教育领袖,任命制的保守与陈旧,任命程序的非科学化等直接诱致大学校长的行政化领导、大学校长的任职短期化、大学校长的过关意识等问题。祛除问题需对政府任命制给予改进,恰当的改进路径需要大学校长的内部培养选拔与外部遴选模式双轨并举,且需选择最佳的大学校长遴选模式。  相似文献   

16.
清代统治者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监察官员的选任与考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在选任上,重视个人的品行,文化素养要求高。重视实践经验,推行回避制度;在考察与管理上,严格考核奖惩,严肃监察纪律,规范其行为。从现代监察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清代的监察制度仍有一些合理因素,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嵇曾筠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河臣。他在主理河南河工的七年时间内,着意加修和巩固堤防,同时加强河工修守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的这些治河经验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内,黄河溃决次数大大减少。他的成绩的取得同皇帝的支持、同僚的配合、财政的充裕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