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3.
陆岩松 《现代语文》2005,(2):75-75,8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广泛推行,我校今年从高一开始试用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按模块编写,更注重人文性,一方血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深入教材,研读文本,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文本,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起多种多样的对话平台。可以说,“对话”是新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如果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就共同推动了阅读教学的进程。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作者所借助外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本内在意蕴有了认识,同时借助文本这一参照,学生能对自身进行反观,从而达到陶冶身  相似文献   

5.
蒋治平 《现代语文》2009,(12):18-19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些“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最为重要,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独白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言说者与思想者。只有通过对话,人类才能正确地面对差异,交流的个体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相遇意味着再生的可能,对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再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了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使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沃土,让阅读教学洋溢灵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对话主要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深层交流,其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以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流和碰撞。  相似文献   

8.
季伟 《湖北教育》2005,(1):56-57
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谈话、交流或讨论,包含同意或反对、肯定或补充、提问和回答的关系。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显性对话,指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言语相互作用,是直接的、可见的“说——听——说”关系的建构。还有一种非基本形式是隐性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一篇经典的教材文章,不仅有其浓浓的语文味道,还可以让教师从中悟出满满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0.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1.
刘红 《成才之路》2013,(21):60-61
自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以来,语文教师备课出现浅层化,对文本的解读趋向于表面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读教材、深读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课改,与文本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都是教师钻研教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教学中的六种对话理论上阅读教学过程中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对话形式,可用图1表示:在这六组对话中,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为课程意识与教材意识,是将文本的原生价值开发成教材价值,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计.教师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完成的,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文本编排体系的把握、文本教材价值的确定来领会编者意图,也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学生对编者的教材意图的理解,不仅要借助文本,还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  相似文献   

14.
牛耀增 《考试周刊》2012,(89):3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就具有了态度上的主动性、需求上的多样性、心理上的独特性.这是其一;其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甚至还包括编者与作者的对话等,所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阅读有助于拓宽文本广度、触及文本深度,为学生阅读理解提供多元视角。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应用互文性理论,适当引入历时或共时的文本群,与教材文本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互文本;在互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积极与教材文本对话,实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6.
孙燕 《小学语文》2008,(10):17-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物质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深入发现文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点,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语文课堂"语文味",使语文课生动起来,还语文教学的朴实之美。  相似文献   

18.
孙凯 《教学月刊》2014,(7):28-31
正阅读即对话,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有"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和教科书编者。只有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个性化心理,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而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话题设计适当,方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指引学生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试图以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话题的确定。一、确定有效对话话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分为三个阶段六种对话。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与文本对话,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促膝谈心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是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