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些”字的传统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 《楚辞·招魂》每句末缀“些”字以为语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古今的字书、韵书对“些”字曾有不少的解释。例如从“些”字的含义来讲,则《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引《广雅》云:“些,辞也”,《玉篇》云:“些,辞也”;《广韵》云:“些,楚语辞”;《集韵》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些”字的音切来讲,则《玉篇》有“息计切”“息箇切”;《广韵》有“苏计切”“苏箇切”“写邪切”;《集  相似文献   

2.
涉猎古汉语文字词语,间有所得,杂记如下,敬请达者正之。 (一)哈腰哈腰,即(身叚)腰。(身叚)字晚出,不载《说文》、《广韵》。《集韵》云:“(身叚),伛貌。”今按:(身叚)之为言虾也。字当从身,从虾省,虾亦声。虾为节肢动物,善跳跃,跃则屈身。哈腰者,谓腰如虾之屈也。故字从身。如此,则成语“点头哈腰”前后两截文义贯通,相辅相成,其恭顺亲热之态亦尽现乎辞。 (身叚),《集韵》:“虚加切”。音岈(Xia),晓母。虾字古有二读,虾蟆之虾,《广韵》:“胡加切”。匣母;鱼虾之虾,《集韵》:  相似文献   

3.
篷[sa] 《广韵》入声洽韵:“扇之别名”,山洽切。《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夏日之裘,无用于己。”折扇叫~扇。 (血客)[k‘a] 《集韵》入声陌韵:“呕也。《国语》‘伏弢~血’。”乞格切。(入声读如上声。) ①咳:咳咳~~的|~得吓死人。②喻指胡说:瞎~|~血。 (?)[xa] 《集韵》平声麻韵:“喉病”,许加切。嘶哑:喉咙~了|~喉咙。 喥[to] 《集韵》入声铎韵:“言无度也”,达各切。罗嗦叫嘀~。  相似文献   

4.
:(1)(木忝)(拨火棍)有栝、栖异体,“栝”并非如段玉裁所说由“栖”转写致误。(2)唐代韵书(木忝)或掭,“扌”乃“木”之讹。(3)(木忝)之释义,《说文》曰炊灶木,《切韵》一系音书曰火杖,《玉篇》曰木杖,名殊而物一。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将炊灶木与木杖分列为两个义项,是承《广韵》、《集韵》之误。  相似文献   

5.
肿“肿”是一个带有轻蔑厌恶的贬义动词,其义乃批评别人过量地吃饭或喝酒,但有时也作中性词吃、喝用。俗言吃饭为“肿饭”,又称“肿脖子”、“倒脖子”、“塞脖子”或“塞脖子眼儿”;饭吃多了,酒喝多了,甚至发生呕吐现象,别人谓之“肿多了”。按:“肿”的本字应为“喠”,《广韵》作之陇切,《集韵》作主勇切,音肿。《玉篇》:“喠(口容)欲吐”,“不能言”也。据此,则“塞脖子”或“倒脖子”便是对“不能言”进一步作出的形象而具体的解释。然而,在明清的话本小说中,言吃喝过量只用“噇”,不  相似文献   

6.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是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韵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集韵》是(《广韵》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集韵》距(《广韵》的成书虽只有31年,但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二书所收小韵进行了考察,发现(《集韵》新增小韵676个,同时合并、转移和删除了(《广韵》的一些小韵。这些变动说明(《广韵》的音系是因循守旧的,而(《集韵》具有革新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北宋初年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7.
《广韵》韵目切语共出现两次,一次在目录中的韵目字上方,一次在正文的韵目释语中;而且,有63韵的切语前后不一致:56韵的读音前后相同,7韵的读音前后不同。这说明与《集韵》及以后的韵书目录相比,《广韵》目录不成熟,而且对《广韵》切语的系统性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中古音”这个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曾经等同于《切韵》音,随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切韵》音是研究中古音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中古音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切韵》,从魏晋到隋唐的语音资料,都应该是中古音的研究对象。就韵书音系而言,《集韵》音系的研究,其意义不亚于对《广韵》音系的研究,《集韵》称得上是汉语语音史的一个大宝库。清代乾嘉学人如段玉裁等也很看重《集韵》,但他们的重点在校勘,一是《集韵》的校勘,一是利用《集韵》校古书。孙星衍《与段大令若膺书》说:“《玉篇》、《集韵》校《说文》大有用处。”此乃当时学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广韵》、《集韵》相同的字形有18910个,《集韵》新增字共有11864个字形,以单音字或只出现一次的字形占多数,《广韵》所收字在《集韵》中基本能找到.《集韵》所收字形的规模,大约为《广韵》的1.5倍,即《集韵》新增字形占自身所收总字形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总的来说,新增字形对小韵增减及音系结构的影响不大,异读字也只在新增字形里占少数.《集韵》有规范字形结构的行为,同时,字形结构标准多以《说文解字》大徐本为主,《集韵》收字能在《经典释文》中找到直接来源根据的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0.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睦改动的反切上字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兴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关况;6.《集韵》改良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12.
一、《集韵》和《集韵》研究有宋一代,小学类工具书蜂拥而出,其中,韵书的刊刻也形成了一个高峰。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等重修《切韵》《唐韵》而成《广韵》以后,又于景佑四年(1037年)成《礼部韵略》,宝元二年(1039年)成《集韵》,前后大约30年,由官方编定三部有重大影响的重要韵书,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三部书中,当然以《广韵》影响最大,那是因为人们把它当成了《切韵》的替代品。其次,《礼部韵略》也产生过重大影响,那是由于士子博取功名必须依从此书。惟独《集韵》,虽同为官修韵书,却“刊行稀少,流布不广”[1](页2)。其实,在这三部著作中,《集韵》卷帙最大,收字最多,内容最复杂。但这也正是此书流布不广的原因[1](页2-6)。由此可以想见,《集韵》编辑难,流传难,研究更难。  相似文献   

13.
瓠子歌武帝正道弛兮离常流《史记索隐》:“言河之决,由其源道延长,故使其道皆离常流也。”文按:长江源远流长过于黄河,未若河之决流,则河之决流,不由“源道延长”。先谦曰:“《河渠书》正,作延。徐广云:‘延,一作正。’案:延,乃正误字。”可纠《索隐》之误。朱起凤曰:“正道,犹言大路,与常流对文。正,讹作征,因又讹作延,延乃延之形近字。”(《辞通·十九晧》)按:朱说甚(石高),《水经注》延适作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七绝诗《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一句中“恰恰”二字,历来注家纷争,分歧颇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其一以宋代朱翌为代表。他在《猗觉寮杂记》中依《广韵》将“恰恰”训释为“用心”,“恰恰啼”便是“用心啼”。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  相似文献   

16.
下面几个“方言俗语”,元曲习见,现代汉语方言中也还留下了它们的踪迹: 短 “短”有拦截义,“短路的”指拦路抢劫者,即强盗。《贫富兴衰》剧二折:“看他穿的袄子、布衫、靴子、帽,则怕有短路的。”《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那伙人不是好人,却是短路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严乡绅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捎袋都叫人短了家去。”《成都话方言词典》第57页“短”字下云:“拦截、阻止。”注音为[tuan~(53)]。《贵阳方言词典》34页“断”字条:“拦截:快断倒他//广韵缓韵都管切:‘断绝’。” 按 “短”字无所取义,作“短”者应是“断”字的假借,故以录作“断”字为妥。《西游记》杂剧二十出:“龙马又奔,徒弟每欢,到前途更无妖怪断。”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拦前断后”条:“言语决截周悉,谓之拦前断后,断音短。宋制:御驾出幸,有拦前断后等使,盖警跸别名也。见《武林旧事》。”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撰。在众多的版本中,清刻本武英殿刻本附宋董衝撰《唐书释音》25卷。在对《唐书释音》爬梳整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切11325条,除去重复有效反切4422条,共有反切上字580个,参照《广韵》、《集韵》,理出声母系统。我们认为《唐书释音》声母系统应该是一个反映宋代读书音的声母系统,既有对前音义反切的继承,又透露出作者在不经意之间反映的时音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互训”、“互文对举”、“互文见义”,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相互补充唐代贾公彦《礼记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也就是说,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9.
宋玉《九辨》云:“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其中“绝端”一语,历代楚辞注家多歧解。王逸《楚辞章句》注云:“宁武佯愚而不言也。”“尝受禄惠识旧德也。”从王逸注“不言”来看,王氏盖读“端”“为喘”(详后)。而朱熹《楚辞集注》则云:“绝端,谓灭其端绪,不使人知也。”王夫之《楚辞通释》又云:“绝端,谓一意隐遁,不思复进,念不萌而事无望也。”近世楚辞注家,大抵从朱熹、王夫之之说,皆就“端”之字义作解,实有悖宋玉本意。今谓:“绝端”犹言“绝喘”,王逸以“不言”释之,当矣。“端”为“喘”之借字,荀子有此用法。《荀子·劝学》有云:“端而言,蠕而动,  相似文献   

20.
李先华 《学语文》2002,(4):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收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节选)。《逍遥游》开头有一段话描写鲲鹏之巨大,其文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何谓“垂天之云”?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人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近人蒋锡昌《(逍遥游)校释》云:“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睡’。《广韵》:‘唾,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