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扇子,中国国粹。扇子制作技艺和材料的演进,是中华文明历史创造的见证、、扇面的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浓缩.  相似文献   

2.
羽毛扇,竹扇,面儿缀有花边的,骨架用象牙制成的……这些五花八门、形色各异的扇子,自久远的年代——公元前2干多年前,就已开始在人们手中摆弄着。在不少炎热的地方,扇子为驱暑纳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不仅如此,伴随着人类明的进程,它已逐渐融入了各国的化习俗。令人称奇的是,小小一把扇子不只是摇动生风的工具,它的一招一式还蕴含着丰富的语汇。  相似文献   

3.
话扇     
话扇肖毅彪扇,是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艺术特性。我国最古老的扇子是羽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古今注》记载:“舜广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又云:“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这是关于扇子起源...  相似文献   

4.
扇面画是文人在扇面绘画、书法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别体之作”,其出现及演变与扇子的演变相始至今。书画与扇页结缘而成扇面画肇始何时尚无从确考。一般而言,扇面画的演变经历了宋以前团扇画一枝独秀、宋元时团扇画与折扇画并存和明中后期至有清一代以折扇画为主的3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同时,由于它造型优美,制作精湛,又是一种可供玩赏收藏的工艺品。现代诗人郭沫若曾赋诗赞它:"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古书有"黄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记载,距今有三千多年。不过,最初扇子不是扇风用,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仪仗扇"。汉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在闷热、拥挤的东京地铁内,一位日本女人看出我是外国人,便从手提包里取出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递给我。“您在日本大概觉得很热吧?没有扇子可不行。您在这儿住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7.
丰家骅 《寻根》2016,(4):80-85
扇子是夏季的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国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自与书画"联姻"之后,它也成了一种文化载体,一跃而身价百倍。但各种扇子始于何时,它们的功用如何,外来的折扇何时传入我国,电风扇的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都令人饶有兴味,本文试作一考述。竹扇、羽扇  相似文献   

8.
扇子趣闻     
“女人带着扇子犹如男子佩带着宝剑”。十八世纪才华横溢的约瑟夫·艾迪生曾为《旁观者》杂志这样写道。当时,扇子的标新带动着整个时尚。在那之前的数千年间,无论男女都使用扇子。扇子还起过反映社会和艺术动向的作用。在古埃及和东方,沉重的木扇和铁扇曾被用来保护奔赴疆场的伟大首领或出征的勇士。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幅文艺复兴时期保罗·弗洛尼斯壮丽的绘画,描绘了裸体的爱神维纳斯正在用一把富  相似文献   

9.
关注农民命运,关注农村文化,这是现实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强调的重大问题。中国上下五千年,在旧时代,农民始终是起稳定的主体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中国式的外生型、跨越型的现代化追求实践,中国文化结构的现代转型悄然渐进,农民文化不再是旧时代的主体文化,但也未必转换为现代中国的主体文化。但事实上,中国文化的结构转型也好,中国文化的内涵转换也好,其主要对象,基本问题,核心内容都直指农民文化,农民文化从属于中国文化,而文化,又从属于政治、经济、农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11.
李舫 《文化市场》2007,(1):30-31
2006年的中国, 是文化中国,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焦点、看点,2006年的中国文化,至少有三大现象可圈可点:一是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之年,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的高扬为证;二是文化大事件频仍发生之年;有首个文化遗产晶的到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证;三是文化现象典型化呈现这年,有民营文化企业站稳脚跟、选秀恶搞日炽、学术大众化普及化、收藏拍卖跟风、农村文化建设受到重视等等为证。本刊发表的一组文章,对2006年中国文化发展关键词作出梳理。也期望与读者交流辨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13.
山歌儿     
<正>打锣锣,烙馍馍,鸡儿叫,狗儿咬,舅舅来,吃啥哩?吃白面,舍不得;吃黑面,羞得很;吃荞面,肚子胀;吃豆面,豆腥味;宰公鸡,叫鸣哩;宰母鸡,下蛋哩;宰鸭子,看门哩;……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入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铺开的平坦土地,是扇子的面。绵延起伏的远山,以蓝天为背景,划出一道道波纹,恰似扇子轻轻一挥,扇出一缕缕清风的波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赵凤玲 《寻根》2012,(2):14-18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一直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任何外来文化,只要一踏入中国的土壤,就被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所融化,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情感和精神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时代变化与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文化的本土意识的基础上,在保持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注重世界文化潮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创造性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资本,生产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市场,才能改变中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闲话千年龙     
公元2000年与中国传统纪年(阴历干支庚辰)的龙年喜相逢,迄今为止三个千年才仅仅一次,可谓是千载难逢。这对于我们以“龙的传人”自居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何等的喜悦,是何等的欢喜欲狂。新千年到来之际,各种各样的庆典、盛会之气氛和场面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19.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方汉文 《寻根》2002,(6):4-7
吴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主体构成之一,它是长江流域化的典型代表,是良渚等多种古代化类型的延续,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明共同构成了中国化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