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对一个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客观环境时,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它;二是从心理上不接受这个不能改变的事实,为它而烦躁.叹息、愤慨。第一种态度至少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第二种态度则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客观上受损失的同时.再加一层心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罗建 《中学物理》2012,(3):47-49
类比法是通过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同点和相似点,并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上,从而推论出它们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推理和研究方法.而“知识迁移”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唯...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周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研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脑的机能。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对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代们: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之流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产生极大地影响.后进生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在学习上、道德情操培养上,落后于其他的学生,但他们同样是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因此,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的热忱和关切、榜样和信念.可以说,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后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审美态度     
《阅读与鉴赏》2002,(11):18-18
审美态度被认为是体验或观照对象的一种特殊方式。据说这种态度独立于任何与实用性、经济价值、道德判断或特殊个人情绪有关的动机之外,它关心的只是“为自身的原因”来体验对象。具体来说,欣赏的状态是一种纯然超脱的状态,没有任何针时对象的欲念。审美态度也可以视为超越经验现实一般理解之上的非同寻常的升华插曲,或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高度受动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对对象的感知比起我们所具有的其他欲念和动机更加自由不拘。所以,“无功利的”这个术语常常用于这样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中,我们通过相对独立的量化模式的建构,并以此为直接对象从事客观世界量化规律性的研究.数学的对象是模式.徐利治教授给出模式的一个确切含义:模式即“事物(包括抽象物)关系结构的形式模型”.可见,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化,如形式化的表示、形式化的推理、形式化的演算等.数学的形式化是指:用一套表意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数学对象(即模式)的结构与规律,从而把对模式的研究归结为对符号的研究.非形式的数学是指“用由特殊的数学符号和扩充的自然语言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教师改变观念的说法时有所闻。但仅仅改变观念还是不够的,因为观念改变,行动未必随之而变。关键是要改变态度。态度.“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也。可见态度也是一种意义结构,由认知、感情与意向三种成分有机构成。其中认知成分主要  相似文献   

10.
韦健兰 《中学理科》2006,(11):16-17
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可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初中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是教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情感与态度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谈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1.
时下,语文教学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教师谈“讲”色变。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讲”这一基本教学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对教师“讲”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讲”既进行坚决地否定和改革,又得承认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讲亦是必要的。现象的本质是理论,行为的背后是观念,大凡一种教学理念,往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和一边倒的大气候,使得颇具苏联特色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一篇课文讲上五六课时,强调讲深讲透。六十年代,在对“大跃进”似的教学有所反思的基…  相似文献   

12.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3.
捍卫科学——在理性的范围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科学的下述两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应该受到批判:一种是所谓的“旧尊崇主义”,即对科学采取无批判的尊崇;另一种是所谓的“新犬儒哲学”,即各种后现代思潮对科学的责难、批评和否定。关于科学,我们应该坚持“批判的常识主义”,其要点是:科学既是一件理性的事业,也是一件社会的事业,由此派生出科学的诸多特点以及对科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一、价值的本质价值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价值学中有三种基本的态度: 第一,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价值是对象的客观特性,它受对象自身固有的本性所制约,与感知价值的人无关,并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主体的社会需要,而只从客观的属性出发,怎么能得出客体是否有用的结论呢? 第二,主观唯心主义态度。认为对象的价值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主体赋予的,它是主观的情感或意志,它反映着人对客体的某种心理态度。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迫使人们对对象本身抱这种态度而不是抱另一种态度?主观兴趣的“偏爱”无法从个体意识中得到解释,因为主观兴趣本身还需要解释。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数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动力问题,一是学习方法问题,人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功能.一位教学论专家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7月至1941年6月),苏联对中国抗战持双重态度,即一方面援助中国抗战,一方面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又尽量级和关系。苏联对中国抗战的这一双重态度,是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为前提的,但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刃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是:舆论上谴责日本侵略,但在外交上又极力缓和同日本的关系。该时期苏联缓和同日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避免影响苏日关系,将中苏关系发展水平限于互不侵犯条约程度上,使中苏关系难以向深层次发…  相似文献   

17.
青春期教育问题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某些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和误区,影响了青春期教育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青春期教育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堵”与“疏”在青春期教育尤其是性知识教育的问题上,明显地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持否定态度即“堵”的态度;另一种则持肯定态度即“疏”的态度。主张“堵”的人认为,青少年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性冲动和性意识不断增强,如果再向他们传授一些性知识,势必会引诱他们去寻求性刺激和性体验,有的还会造成严…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的概念首次被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提出。所谓“数感”,狭义地讲,就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相似文献   

19.
王有贤 《中学文科》2009,(3):141-141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象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诱导是施教者以这种态度和体验为主,对被施教者施以诱发引导,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方法。它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具有增强教育效果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纠错型实验设计题是一种跳出课本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解为载体的新题型.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又考查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导”的作用.我们知道。实验的成功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上,目的明确、方法恰当、操作规范;客观上,实验器材、外界条件影响等.因此:我们设计实验时,必须针对以上因素,做到设计合理.选择的器材可行,科学方法使用恰当,理论与实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