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悼亡诗歌从西晋潘岳开始,专指悼念亡妻之诗。潘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藩篱,写出了具有生生世世情愫的悼亡之作,并对后世悼亡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3.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诗既有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诗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悼亡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传统而古老的诗歌体裁,在抒情审美以及写法上都有独特性。作为悼亡诗的滥觞,《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哀悼情感,真挚流露,其中睹物思人、借助典型意向寄托哀思等表现手法对后世悼亡诗有深远影响。随着文学历代演进,作品的独立性和价值日益凸显。后世潘岳、苏轼之悼亡诗为代表别赋新意,不局限于哀悼之伤,也承载个人境遇的倾吐,体裁形式也更完备多变,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潘岳和元稹的悼亡诗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二者悼亡诗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入手,分析二者悼亡诗的异同点和元稹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戬 《文教资料》2008,(13):8-10
韦应物的悼亡诗成绩卓然,所憾未曾引起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其在妻子形象的凸显、儿女角色的引入、细节表现的深化、物我浑融的象征化尝试诸方面的探索为悼亡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空间和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7.
悼亡诗由潘岳开始,到唐代蔚为大观.一直以来,探求悼亡诗作的人已不少,然多从个体作家作品人手,或倾向于探讨悼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较少有人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本文正是试图从文化精神方面人手,通过唐代悼亡诗这个窗口,探讨中华民族对待爱情、生命的情怀和对人际关系的关怀之情,并与西方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8.
马彩红 《课外阅读》2011,(12):304-305
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及贺铸的《鹧鸪天》合称四大悼亡诗歌。他们的悼亡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出语低沉哀怨,情感真挚动人。  相似文献   

9.
宋洋 《邢台学院学报》2015,(2):98-100,110
作为文人作悼亡诗历史河流中的杰出代表,潘岳、元稹婚姻状况、夫妻感情有诸多相似,他们的悼亡诗有很多相同之处:伉俪情深是其创作的渊源;借助物象和典故,抒发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浓郁的悲怆之情。但两位诗人因个性气质、社会体验的差异,悼亡诗又有很大不同:潘诗即景生情,反复渲染,语言繁芜华丽;元诗直抒胸臆,对比反衬,语言浅显质朴。潘元二人各有千秋,促使悼亡诗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0.
汪婷婷 《考试周刊》2012,(26):29-30
本文由悼亡的典故入手,探讨悼亡文学的起源,然后将悼亡文学分为悼亡诗词与悼亡文赋两大部分,分别描述其发展脉络,分析悼亡诗至悼亡词的发展过程,以及传统悼亡散文至"忆语体"散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男性诗人悼念亡妻的专利,但女性悼夫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直到明清时期,涌现出大量女性诗人所创作的悼亡诗,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悼亡诗的定义,本文试以明末三位女诗人薄少君、沈宜修、商景兰为视角概述女性悼亡诗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以其真挚深沉的力量撼动人心。清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后人同样给予至高评价。《诗经》中的悼亡诗与纳兰悼亡词,有其共通之处,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浩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6-77,87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二诗影响很深。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典型意象,营造物是人非的凄清氛围,表达哀思之情;二是通过写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轮换,表达哀思的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14.
正"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抒发的是面对亲人离世的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作悼亡诗三首,深情令人动容,后来的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悼亡诗,作为抚存哀思、感今怀昔的诗,其内  相似文献   

15.
唐旺珍 《文教资料》2007,(26):19-21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比较特别的题材,在潘岳后成为专有名词,专指悼念亡妻的诗作,然而悼亡诗一直不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最近二十多年,随着诗歌研究的深入,学者对悼亡诗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在译析作品、个人研究论著、论文情况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中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6.
悼亡诗词是我国历代文学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作品为数不少,颇具特色,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悼亡之作,探讨那些悼亡诗的内涵,可以发现,不同的悼亡诗词书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文在悼亡诗的领域中选择了向来较少为人关注的韦应物的悼亡诗,从韦氏夫妻的家世和修养探讨了其悼亡悲剧的根源,从其时间季节感悟模式的全方位阐述其内化悼亡悲剧情感的广度,从其悼亡诗审美选择表现模式的多角度论述其外化悼亡悲剧情感的深度,从而彰显韦应物在中国悼亡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抒情、审美上都有其独特性。《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写法和抒情特色上都对后代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儒道思想在悼亡诗的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两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建安时期是伤逝文学的基本形成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伤逝作品无论从体裁、题材、思想上都已经趋近成熟,为后代伤逝文学奠定了基础。但其在相对全面的时候还存在不平衡性,即缺少悼亡题材的伤逝作品,本文将从时代和社会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揭示建安时期的悼亡主题在文学里其实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