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蕴含着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女主人公西丽的生活反映出来的。将文本置于圣经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解读,从西丽对生命的珍爱、对上帝旨意的顺从,以及对继父的忍耐、对丈夫的宽容和对情敌的关爱中,可以看出西丽心灵中的女性大爱之美。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讲述了美国南方黑人妇女西丽的故事,作为社会的受害者,西丽在给上帝的信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西丽从一个没有思想的受压迫的黑人女性成长为一位独立新女性是有很多原因的.该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特别是他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西丽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亚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她从一神论到泛神论的宗教观念的变化过程。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探讨《紫颜色》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试图解读艾丽丝·沃克在文本创作中体现出的泛神论宗教观,并且进一步指出该宗教观与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存在紧密联系,即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4.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品,它为作者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奠定了艾丽斯·沃克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紫颜色》以书信体的形式,通过描写黑人女主人公西丽在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悲惨境遇,直到取得独立和解放的漫长历程。在她前半生的悲惨遭遇中,离不开折磨欺凌她的男人——继父和丈夫,而在她后半生寻找独立的过程中,离不开她的姐妹——莎格。基于此,在比较视野下,探究小说中继父、某某先生和莎格,在西丽苦难和独立成长过程中的异性爱与同性爱,从而分析情感在西丽走向觉醒道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基督教由于长期以来被白人主流文化加工利用而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从宗教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指出是主流文化把上帝和圣母玛利亚加工成了白人形象,进而具体说明宗教信仰如何加剧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否定,给佩克拉的心灵带来层层打击,最后把她推向了精神分裂的深渊。此外,通过分析莫里森和小说中切丘的联系,揭示了作者对上帝在主人公悲惨命运中扮演的角色的批判态度,从而最终认定种族主义化了的上帝一定程度上须对佩克拉的悲剧负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转变进行研究,揭示犹太民族的上帝的形象在整部《圣经》中是动态发展的,经历了从惩罚性的上帝到充满慈爱的上帝的转变,从狭隘的上帝到一个普世性的上帝的转变,从而还原饱满的上帝的形象;同时分析了其转变背后的原因,说明犹太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为了适应环境经历了深沉的思索和痛苦的蜕变。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男性,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则成功塑造了一位黑人女性成长主人公——西丽。由于深受种族主义和父权主义的双重压迫,西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自由,但是在黑人女性同胞的指引下,西丽以其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地实现了从无知到成熟的转变。西丽艰辛的成长过程正是黑人女性寻求解放的过程,西丽用自己成功的成长经历,为黑人女性树立了榜样,为黑人妇女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田巧运 《文教资料》2006,(27):92-93
从约伯问题到十字架上无辜受苦的耶稣基督事件神学景观中对苦难的解答出现了新的一维:基督教在受苦的上帝和上帝之爱中重新解读了苦难与上帝这一宗教信仰发生学原理。同时将质询汉语传统如何应答和背负历史和个体之苦难。  相似文献   

9.
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对上帝、对宗教的观念变化一直贯穿始终.从最初的无宗教信仰,到坚定地相信上帝,再到笃信上帝.本文从这三个发展阶段入手对鲁滨逊的宗教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黑人女作家,沃克提倡妇女主义。小说《紫色》就是表现她妇女主义的极好作品。女主人公西丽经历了固守黑人女性传统思想到积极探索、追求妇女主义的巨大转变。呼吁女性要自我觉醒,团结起来走独立、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19世纪后半期,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对传统基督教进行改造的问题,认为基督教应该别除对上帝的神秘主义阐释,重视理性在宗教信仰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上帝即爱,此与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的自然宗教思想暗合。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倡导人性完美的哲学,体现了其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社会进化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后半期,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对传统基督教进行改造的问题,认为基督教应该别除对上帝的神秘主义阐释,重视理性在宗教信仰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上帝即爱,此与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的自然宗教思想暗合。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倡导人性完美的哲学,体现了其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社会进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一个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莎格和西丽之间的同性之爱,不仅帮助西丽获得了尊严,赢得了独立,而且还让她和男性之间真正达到了平等。  相似文献   

14.
各地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存在"信"教现象,但这究竟是信仰还是相信却值得探究。因为人们总是认为"相信上帝"就意味着"信仰上帝"。相信是可以验证的,而宗教信仰是对无法证实的、不可信的东西的相信,因此,传统认为宗教信仰是荒诞的,与科学对立的。事实上,宇宙意义要求的证明与宇宙功能要求的证明虽属于不同的等级或类型,但它们都是合理的和必要的,科学与宗教都依赖于信仰和知识,它们不必彼此对立。  相似文献   

15.
上帝一直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和焦点,是人们进行膜拜和祈祷的神圣存在和终极实体,但上帝之于人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文力图通过三位诗人“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上帝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其中潜隐的神性的“信仰之上帝”向人性的“爱之上帝”发展的宗教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信仰不同。在西方确有一些大科学家也信仰宗教,但是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大都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是指和谐的宇宙秩序和永恒的自然规律,这与一般宗教徒所信仰的拟人化的上帝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只有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西方科学家所特有的宗教信仰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鞠斯汀娜是萨德表达对上帝憎恨的替代品。萨德不但让她饱尝暴虐的滋味,还让她的信仰与她一生的遭际形成为柢牾和反讽,用她来完成对上帝的亵渎。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生长在宗教气氛浓厚的美国南方的虔诚的基督教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一生关心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中揭示的是: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心灵的异化,人生从而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只有通过一些非常的暴力或死亡,才能使人接受上帝的“感化”,找回“隐退”的上帝。  相似文献   

19.
《紫色》主人公西丽的成长经历了以父权、夫权和女权为中心的家庭空间的转变。小说借这三次家庭空间的变易,向读者展示了西丽成长与认识社会现实的经历,以及主人公自我身份确定的过程,且将家庭空间与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密切关联起来。告诉人们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不仅是黑人女性自由的标尺,也是美国黑人生存的基本的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20.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围绕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这个哲学主题,作者玛丽·雪莱抒发了自己对上帝和科学的困惑情感,表现了科学理性对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从哲学的意义上审视该作品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人物个性以及该作品在科幻文学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