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现象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而且商品拜物教的消除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中国,客观上有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条件,因而有必要分析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拜物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刻理解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试图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拜物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类社会关系被物化和物役。对异化劳动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为马克思科学批判拜物教作了重要的铺垫。马克思从商品出发,不断地揭露和批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虚假性、抽象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生产力的同时,还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消解拜物教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区分了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差异,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然后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通过类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不断地进行逻辑转换,最终把能指拜物教确立为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他在自己的逻辑基础上对马克思作了种种误读。他的能指拜物教批判是将德渡景观拜物教批判的彻底化,其解放道路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批判现代性的先驱者,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后果是人的普遍异化,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理解各种人际关系,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要区分不同社会形态中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特点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时明确地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他还说:“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所谓特有的社会性质,是指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变为社会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有商品拜物教存在。这里讲的是商品拜物教的一般。  相似文献   

6.
审视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出现,是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理论根基,融合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的集合和演变,从而对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在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双重引导下,文化成为供人们选择和消费的文化商品。由于大众传媒对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时所需要的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的符号化认知。这种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被传播,并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定势:自己就是消费时所需要的、与他人不同的、有价值的符号。而这种新的心理定势就是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因此,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的研究,有益于我国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消费现象,避免我国陷入不健康和非理性的消费文化中。在消费生活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反思对于健康、绿色消费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的特征,其中蕴含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要求,即恢复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倡导先进的消费理念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齐泽克如何利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拉康认为,是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精神分析学的症状,因为马克思从商品形式的分析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商品拜物教中可以得到彻底的说明。商品拜物教就是资本主义的症状。商品和主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商品交换“真正的抽象”即价值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意识的本质。商品交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但商品交换者在具体的交易中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仿佛交换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一旦意识到商品交换的社会维度,交易就无法进行。意识形态不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就是一种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运作与症状是完全一致的:一旦意识形态的逻辑得到清晰的说明,意识形态就会像症状一样消失。  相似文献   

10.
普殊同既反对现代性的抽象普遍主义,也反对过于追求具体特殊性的后现代主义。他致力于突破抽象普遍性与具体特殊性的二元对立框架,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凸显一种基于内在批判的历史特殊性,并建构一种具有自反性的社会批判理论。普殊同在历史特殊性的方法论前提下研究现代反犹主义,将其指认为“拜物教化的反资本主义”。这种历史特殊性的方法论视角及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性原则与内在批判精神,但从根本上说未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具体总体”的理论层面,因而仍然无法把握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本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个人受抽象统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人本思想以及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为展开对拜物教的系统批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诞生之时起,就把宗教批判作为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由此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鲜明批判特性。这种批判特性内在地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与道德批判相联系,因而开显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维度与道德维度。我们以当代视域来探究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时间作为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暗含着时间是外在于商品价值的东西,其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如果时间被商品化就动摇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然而,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寻求"不变的价值尺度"时却能得出"时间也是商品"的推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就必须承认时间是商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所揭示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的认识历史的方法。从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的提出、基本内容、原则和意义来考察,这一科学方法体现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的辨证统一,是一种超前的并体现着现代精神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商品"、"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和"资本"是四个基础性概念。马克思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商品与劳动、商品与货币、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资本与剩余价值,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立和发展了"商品及货币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等主要理论,从而构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它是变革现实世界的物质性的实践力量。实践批判把实践作为批判的对象和手段,即用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批判现存世界的各个实践领域。广义上来讲,立足于现实世界而又指向未来的各种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具有重大历史功绩和意义的伟大实践活动,都是对现存世界的一种革命性的批判。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取向是要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罗骞 《教学与研究》2005,7(7):16-22
文章认为当今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一种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试图将启蒙精神和启蒙原则作为最内在的因素来探讨现代性的困境.而马克思以"资本"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存在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建制,并由此批判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然而,"现代哲学话语"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资本范畴的这种存在论意义,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指认为一种经济主义的还原论,错误地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行坚持或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在这种错误的指认中无意地流失了.文章呈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范畴之下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同当今流行的"现代性话语"之间的基本差异,以突出马克思思想在现代性批判中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批判共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并非凝固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无论在产业结构,劳动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乾的社会地位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实践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