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叙事与翻译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是翻译领域的进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可有效避免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风声》英译本(《The Message》)语言流畅,译者对小说的风格把握熟练,能再现悬疑紧张的故事情节、重现独特的叙事方式。本研究基于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The Messgae》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通过直译加增译、转译的方法,实现时空建构策略;通过增译、省译及形象阻断意译法等,对中文偏好具体形象、积极修辞与英文重视抽象概念、消极修辞等特点进行相互转换,实现选择性建构及标签建构。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借用叙事学理论阐释翻译叙事建构,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建构译文叙事,使翻译成为社会变革以及创建新文学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建构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基于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最近两年来中国面向东盟的英文新闻报道及相对应的中文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在新闻编译中多采用时空建构、文本素材选择性采用与标示性建构等策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叙事重构,突显能彰显良好国家形象的叙事,弱化与国家形象建构关系不大的叙事,在国际语境中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杨志亭 《外国语文》2023,(4):131-137
后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界定为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是构建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以此观点解读科技翻译的本质及其过程,可以摆脱以往叙事与科技的二元对立,使叙事与科技得以融合。科技话语从本质上看是叙事建构,而科技翻译则意味着对科技叙事的重构。叙事文体学结合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为科技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可以更好地阐释科技话语的翻译属性问题。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再现原科技话语的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可以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实现科技叙事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英国翻译学者蒙娜.贝克提出的社会叙述理论把翻译与叙事理论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无论从翻译角度或是社会学角度,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尝试从社会叙事理论的角度分析严复是如何通过翻译建构并促进叙事及主流话语的传播,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Labov认为原始事件可以通过叙事证据重构或推断。本文主要借鉴Labov的理论分析一篇民事起诉状中的事实陈述。通过比较原始事件与叙事事件,发现叙述者在叙事版本中增加了事件。通过对增加的事件中的参与者进行施受关系分析,指出起诉状的主要功能是在建构完整故事版本的同时,对事件责任进行归咎。  相似文献   

9.
叙事是一种认知方式、话语方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从叙事角度探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其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叙事具有建构、浸润、导向等基本功能。从叙事的"内容""话语""行为"等层面开展新时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域,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增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生活叙事是教育者以具体生活事件为依托,通过讲述自身经历、表达生命意愿,在客观描摹中尽可能地展现教育真实、探索教育经验、阐明教育规律。然而,关于教育生活叙事的理论构建仍处在朦胧不清的阶段。缺失生活叙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犹如失去水分的蔬果而干枯皱缩、缺乏生机。因此,必须从教育生活叙事的内涵及特征入手,明晰生活叙事的开放思想、真实内容、鲜活情景对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创设智慧生成,建构教育生活叙事的情境理论、过程理论、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11.
互动叙事是动态的、建构性的叙事。文章从技术具身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基于参与者身体数据与生理信号驱动的、参与者操纵数字分身代理实践的,以及基于参与者身体地理位置实现的三种互动叙事。通过考察与分析,发现人与媒介物共生的交互行为使数字艺术的叙事建构呈现出体验性、事件性、偶发性以及空间性与涌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综观当代影视文化,"以女性为主体"的影视叙事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叙事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欲望叙事,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情感叙事,女性主体精神的捕捉。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虚拟性叙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或一种文化建构,在建构社会性别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丹丹 《海外英语》2020,(7):130-131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翻译.该文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分析陈小慰译者在回译展现中国战时历史文本《上海孤儿》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使用"他者"源语呈现的"自我"形象的翻译叙事,以及如何建构原文中的中国史实性与中国形象,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叙事实践中还原历史事件,以期让读者参与公共叙事中,从而探寻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英美文学中中国形象探讨的实践操作性与可行性,以期对译者在翻译时还原历史真相、构建中国形象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探讨出国留学申请个人陈述所采用独立成篇的翻译写作策略,分析其背后的翻译叙事学理论,并以一则成功案例,阐释翻译叙事学中的叙事分类及叙述建构法在提升个人英文陈述质量上的理论和应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Baker为代表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叙事理论的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许渊冲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所带有的叙事学特征,从中发现叙事与诗词翻译的结合点,研究从源语叙事到译入语叙事过程中的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再定位机制对诗词英译所起的特别作用。目前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声音较为微弱,其适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初步探索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分析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扩大叙事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以Baker等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以叙事理论为方法去研究翻译。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是"构建桥梁"或"消除隔阂",而是叙事的积极传播和促进。本文试把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军事翻译的实践中,分析了构建军事翻译文本的四种主要策略,同时对军事翻译教学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叙事心理治疗通过对生命故事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完成了存在主义主张中对个体自我生存及价值探寻的关注.在治疗中,来访者受到治疗师的陪伴和接纳,并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情境中完成自己故事的叙说、意义赋予和检视,并且通过对自己现实生存意义探寻欲望的驱动,完成了回归"更好的自己"的故事重构.文章通过对来访者在叙事治疗中经历和体验"自觉""自省""自悟"历程的分析,探索了叙事治疗在存在主义取向影响下的实施以及来访者与治疗师在存在主义叙事观下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郭芳 《比较教育研究》2015,37(10):72-78
当代西方叙事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为核心,包含两种取向:一是基于个体建构的理论取向,以加拿大学者康奈利和克兰迪宁为代表提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研究;二是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取向,以英国学者古德森为代表提出教师群体文化和思想共识的知识研究.二者都以叙事为基本研究范式,前者逻辑起点是个体实践,后者则强调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彼此相互补充,构成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完整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开播已有将近十一年的时间,本文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其叙事结构建构进行了探讨.文章从"框架性叙事"和"被包含叙事"说起,之后分别对二者的结构建构进行分析.对叙事学领域的若干经典理论及观点的意义拓展,并将其应用于电视新闻领域,运用到《新闻调查》这样的电视深度报道中,是本文最具价值之处,希望能够为《新闻调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新移民作家施雨的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在叙事手法方面运用的是一种融会中西叙事理论的诗性叙事,即富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的时空交错的并置叙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含蓄蕴藉的意象叙事,以及用感觉化的语言呈现的节奏舒缓的诗性叙事,作者将三种叙事方式糅合在一起,建构出一个跨文化际遇中寻找情感归宿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