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翻译的动机、拟译文本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或方式的确立,往往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从而使译文本表现出译语文化的印迹.但另一方面,文学翻译是一种有强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译者在明确的翻译动机驱使下,努力摆脱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并借助翻译传播异域文化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改良社会与政治,实现社会革命、丰富译入语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活动既要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操控,同时又在生产着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任淑平 《海外英语》2011,(10):212-213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4.
影视幽默翻译是个被人忽视的领域.对于电影<亚瑟王>中文译制片中幽默效果的研究调查显示,译者无论采取直译、归化还是再创造性翻译策略,原语影视中的幽默无法全效地复制在译入语影视中.一般性幽默可以翻译,译文与原文在观众中产生近似的幽默效果;而语言和文化幽默则不可期待译入语观众会产生同等的诙谐幽默体验.译者有权在符合译入语民族意识形态之下对原文幽默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5.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形式转换与意义函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利用译入语替代原语转达原语意义的过程,反映了译入语与原语之问基于形义关系处理的互动作用。语言内部的意义关系性质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译入语形式转换的以意择形原则。语言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意义的函项特征,这对于翻译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闵福德对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以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在研究中发现,译者在武侠小说英译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改写,表现为小说的结构、人名翻译等方面,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入语社会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本。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深层逻辑语义再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过程。若仅仅是从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就会造成翻译失误。要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者须透过原文的表层逻辑关系,分析原文内在的、隐含的逻辑语义,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深层逻辑关系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余超  唐韧 《现代语文》2015,(3):129-133
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新闻报道应该是最公正、最客观的,新闻语篇的翻译也因此要坚持"忠实""对等"的翻译标准,尽可能地为目的语读者呈现源语文本的信息内容和文化意义,但事实上情况却并非如此。意识形态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新闻语篇的翻译时时刻刻都受到它的操控。本文以《今日中国》英汉文版为例,从勒弗菲尔的操控论出发,探讨意识形态对新闻语篇的翻译目的、文本选取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是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操纵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力度更为显著。应从意识形态对文本选择、待译文本的解读及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是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操纵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力度更为显著。应从意识形态对文本选择、待译文本的解读及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就是制约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佛经翻译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其间有高潮也有衰落。从其由兴到衰的考察可以看出,任何翻译活动除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外,都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当翻译活动与主流的意识形态相一致,能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服务时,翻译活动就会兴盛。当翻译活动背离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对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起阻碍、颠覆作用时,这种翻译活动就会受到限制或禁止。由此看出,翻译与意识形态存在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大陆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研究,根据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的阐释,主要从翻译目的、译本选材、翻译主体的变化、以及译作的存在形式等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对翻译进行操控,从而印证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商标翻译是运用译入语来完美再现和传达原语商标的思想、内容和意境,以获得新颖独特、富有艺术魅力的译名。本文将从商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翻译商标名称。  相似文献   

19.
武术翻译是使中华传统武术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报道、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必然有效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是难于理解的,极易在译入语中形成文化上的空白,因此,武术术语英译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双语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本中幽默的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影视翻译因其多渠道共同作用传递信息的特点,其字幕翻译想要完美、准确地表达原语的幽默效果,实在是难上加难。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原语幽默可以通过字幕翻译得到部分程度的体现,但确实有一些幽默无法在译入语中得到适当地体现,因此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消失了。本文讨论了影视字幕翻译中幽默的可译性问题后,通过具体实例证明了这些幽默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