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常彦 《宜春学院学报》2012,(7):94-95,148
《论语·泰伯》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章古今解读都认为是"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此解与孔子言行矛盾,因此不可信。本章意思应为: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求那个职位的待遇。"待遇"事实上是礼制的表现,孔子十分重视礼制区别及其待遇。但在春秋时代,越位享用礼制待遇者比比皆是,以致礼乱。孔子言此语,意在警告人们遵礼制,讲仁德。此篇还有一些疑义章句,值得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思无邪”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诗学观点中,"思无邪"因历来的聚讼纷纭而倍受关注.其实,思无邪意义理解上的矛盾,根源在于礼与情这两个儒家思想概念的复杂关系中.孔子在礼制的层面上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观念.后儒们对性情的讨论冲击着"思无邪"的权威."思无邪"意义的变迁,基本上是情与礼二者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仪礼·聘礼》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可见动辄大礼厚礼,其实是极其不"礼"的。《论语·阳货》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孔子看来,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一种载体,一种物质形态,他更看重的是这种物质形态所承载的道德与礼制,这才是他要"克己复礼"之"礼"。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7.
周公通过对夏殷之鉴的总结 ,提出了“德”、“礼”的主张。“德”是为了“保民”而对统治者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而“礼”是对道德行为的制度化。这样 ,周朝统治者从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 ,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和礼制。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礼”思想 ,并进一步发展为“仁学”思想。孔子与周公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历代统治者所以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化使得封建统治不再抽象,反而具体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封建统治也变得容易起来。文化礼制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它的建设复杂繁重而且浩大,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在儒学方面都是专家。在唐代,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在儒学方面都是博学之士,积极参与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既是统治者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们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了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参与礼法的讨论与制订;第二,积极参与封禅礼、禘袷礼、明堂礼、凶礼等具体礼仪的讨论与制订,在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10.
儒家最重礼学,用之以"齐家"、"治国","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沿,而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了.作者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本文主要从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孔子礼学对周礼的发展、孔子实现"礼"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证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孙厚义 《教师》2013,(18):27-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不仅仅是礼仪,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基本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以礼治国"的核心内容。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礼制有所不同,因而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也有所不同。文章选取了宋代官方礼制以及民间丧葬、祭祀礼制及其实施过程之中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为研究对象,探讨宋代的社会控制方式的变革以及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期望通过这种研究加深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口语中 ,人们往往说不讲礼貌、礼节的人为不懂礼数。那么“礼”和“数”为何组成一个词呢 ?原来我国先秦时期表达礼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礼物、礼仪来实现的。礼物、礼仪的数量变了 ,礼意随之而变。譬如 :按照周王朝礼制关于乐舞的规定 ,“天子八佾 ,诸侯六 ,卿大夫四。”鲁国大夫季氏本来只配用四佾舞于庭 ,可他偏偏用了八佾 ,竟敢僭用天子之礼。数量不同 ,发生了质变。仅此一端 ,就可以给季氏戴上个“犯上作乱 ,目无王纲”的帽子 ,难怪维护旧礼制的孔子不肯容忍“礼数”是何意@一言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提供了很多德育原则或者德育价值取向.历来认为"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学界出现了"仁"与"礼"孰先孰后之争,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孔子思想的德育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明确指出"礼后乎","仁"先于"礼"就是说:要达到仁就要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而非改造.  相似文献   

16.
兴复盛世的别样尝试——论孔子诗学研究的礼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研究<诗经>时,将诗与礼密切相连.孔子认为,诗是"礼"的展示,而"礼"则是诗的规范.孔子对<诗>的礼用功能极为重视,期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乐之制.  相似文献   

17.
孔子对“礼”的推崇备至的事例不一而足 ,这里举两个基本例子 ,如有一次他谈到季氏 ,说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 !”“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 ,本是西周天子用的 ,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 ,在孔子看来 ,当然是“不可忍”。又如 ,陈恒杀了齐简公 ,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 ,请求哀公出兵讨陈恒。可见 ,孔子对这种“臣弑君”当然是更不可忍。春秋战国末期礼坏乐崩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孔子推崇周代以来形成的礼制 ,是情有可原的 ,虽然这仍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 ,但对调节当…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向非常重视君子的做人风格,所以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有时,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也会向别人辩解。《论语》中有记载的孔子三次向别人辩解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在为自身而辩,而是为"礼"而辩,或因"礼"而辩。  相似文献   

20.
安顺屯堡地戏服饰与明代“礼”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是安顺屯堡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地戏服饰是地戏中独特的部分,地戏服饰所表现的"礼",具有地方性的礼俗特点。由于屯堡地戏产生于明代,必然会受到国家"礼"的影响,明代在国家礼制中制定了服饰制度,服饰的形制要符合"礼"的规则。地戏服饰作为"礼"的一种特殊载体,所表现的地方性的"礼"与明代的"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