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个性记录卡的统计分析后得出“同伴交往”、“师生交往”、“集体活动”是教师最关心的三类行为。学习状态记录显示男生表现不如女生,表现出教师对两者的不同期望。个性记录卡显示在及早发现学生良好品质和不良行为方面有作用。学校应该对教师记录个性卡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及时准确记录个性卡;对个性卡现实的学生不良行为应及时矫正;应利用个性卡在学生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同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就这一类儿童而言,他们的班级同伴关系大致有对立的同伴关系、疏远的同伴关系、矛盾的同伴关系三种,且在交往对象、范围、同伴的组成,以及彼此间的影响上都与非学业不良儿童有着差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了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是儿童培养交往能力和发展同伴团体关系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家庭、学校、个体等因素的多元化影响,使一部分儿童面临着交往危机,成为游离于班级团体间的边缘型人物,对其将来适应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边缘型人物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班会背景】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会有社交障碍、重复性刻板动作、焦虑、抑郁等症状。自闭症儿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星星的孩子”。我所教的班级中就有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这位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纪律规则意识薄弱。他对于同伴的主动交往常常没有回应,在一些集体活动中会做出脱离集体的行为,学生们经常不理解这个孩子的行为,疏远他。  相似文献   

5.
陈敏 《广西教育》2013,(21):43-43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组织者,也是教育管理者、领导者和引导者,对学生能否在班集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打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笔者有几点管理体会。一、提出班级的集体目标我们知道,小学生都喜欢和同伴交往,因此,班主任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开学初就向学生提出班级的集体目标,以激发学生和同伴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和向往,这对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打造团结班级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目标要符合本班级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同伴接纳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学会同伴交往是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小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归属感的形成十分重要。成人社会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微妙化,必然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因而,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同伴接纳情况应当受到关注,以便教育者采取合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同伴交往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有效手段。在同伴交往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的语言就有了个性,有了生活,有了生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同伴交往,树立师生交往意识,营造交往的情境,搭建交往的平台,这样儿童习作就有了生命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李波 《教育导刊》2014,(12):32-35
同伴交往对于儿童养成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会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习惯有着重要影响,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同市城区小学生进行了社交焦虑感和孤寂感的调查,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同伴交往的关心以及不同性别在同伴关系中的区别表现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小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学生网络游戏现状以及网络游戏对中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网络游戏力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正向影响设计并开展以“提升中学生同伴关系”为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课。实践结果显示,参与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对于自己的同伴交往能力与状况有了积极的评价;利用网络游戏力开展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课可以提升、改善中学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颖 《中国教师》2006,(4):34-36
在我国,尽管学校里并不鼓励学生间的“小团体”、“小群体”这样的非正式交往,认为学生间小团体容易滋生出偏差问题,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同伴团体在学生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会归属于某个非正式团体,而且这种团体一旦形成,还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当程度的稳定。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已表明,在学校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之分。正式团体是指在组织中产生,按照教育管理要求形成的组织;而非正式团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心理喜好为基础形成的小团体。班级内,学生通常选择与自己在学习成绩、社会经济地位,特别…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指出,儿童从7岁起,便倾向以常规道德评价道德行为,并维持习俗的秩序和符合他人的愿望。无论是有组织的集体,还是自发形成的团体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集体舆论而实现的。如果儿童能遵守团体的规则,其行为符合团体的标准,往往得到同伴的好评和尊重,相反,则受到团体的谴责与批评,因此,儿童为了获得团体中的地位就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通过集体舆论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儿童同伴交往影响着儿童社会适应情况,因而笔者对H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以及朋辈交往中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从儿童交往中年段差异、性别认同、朋辈影响等方面进行要素分析;同时从儿童朋辈交往中的人格培育进行策略探索,以及从团队文化、班级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化解儿童朋辈交往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小学是儿童培养交往能力和发展同伴团体关系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家庭、学校、个体等因素的多元化影响,使一部分儿童面临着交往危机,成为游离于班级团体间的边缘型人物,对其将来适应社会造成阴影。针对边缘型人物的形成原因和心理特点,本文提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转型策略,即普及交往知识,培植转型的技能内因;搭建交往平台,成就转型的情境外因。  相似文献   

14.
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这种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代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班级或学校生活中,有些学生一直游离于各个共同体之外,缺乏与同伴樊同的交往经历,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交、认知甚至运动能力的发展都会明显滞后,这会影响到他们作为儿童个体的存在感。教师要关注儿童在同伴交往活动中的参与度,指导儿童顺利加入已有的活动共同体,帮威儿童在共同体内提升彼此的信任度,并能够以;爱护与开放的心态正确保护他们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非学校因素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讨论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证了家庭、同伴团体、大众传播以及个体的个性等非学校因素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其中,家庭方面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家庭关系状况和生活条件等;同伴团体则主要通过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态度等因素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和书刊,通过它所提供的大众文化、社会时尚、社会行为等因素影响小学生社会化;个性因素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意识和归因倾向等。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过激的行为问题、扰乱集体的破坏行为和哗众取宠的捣蛋行为,用一下集体冷淡也未尝不可,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境,比如,孩子本身就有人际交往退缩的倾向,集体的冷淡会使问题更严重。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被集体冷落排斥,会让人孤独焦虑,甚至恐惧,有的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师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复杂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交往系统。作为交往系统里的一个微系统,同伴交往的自由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促进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的发展。班主任应致力于创生特色班级活动,为小学生同伴交往助力。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 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但在日常的幼儿活动时间里, 我们经常会发现群体中有一些幼儿既不被同伴接受,又不被同伴拒绝,处于被同伴“忽视”的状态。他们经常游离于同伴交往活动的边缘,在班级中既没有好朋友,也无固定的玩伴。他们常向别人提出申请和要求,但常受到同伴的忽略或不同意,又因为他们是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校教育状况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伴交往”“班级生活”这些与人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影响会更加充分。因为这些影响是同质的,是具有共性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包括共同生活的人、物和境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正>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教学中加强同伴间的交往互动,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频率,使个体之间充满激情的燃烧和智慧的碰撞。一、同伴交往与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1.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简单地说,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随着儿童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