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位于同安区新民镇乌涂村,地处同安工业集中区,办学78年来,积淀了深厚的底蕴,是“福建省农村示范校”、“厦门市文明校”、“厦门市课改基地校”、“厦门市心理健康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2.
商友敬 《陕西教育》2005,(11):10-11
从前,民间有句谚语:“家有三担粮,不做猢狲王”。“猢狲王”就是小学教师,可见小学教师之苦;还有一句话:“没有三分三,不上花果山。”“花果山”是猢狲王的地盘,没有“三分三”的本领,小学教师是做不好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案如何做到既不“照本宣科”又不“粗枝大叶”?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一种习题化教案。习题化教案就是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的,突出“点”兼顾“面”,围绕“知疑———质疑———释疑”三大环节,将课文化整为零,变成一系列习题。其优点如下:一、“知疑———质...  相似文献   

4.
电视与语文     
应良利 《现代语文》2001,(10):20-20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其实,有许多成语也是如此,不可以“貌”取词,望生义,否则,将要贻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把人田”而“荒已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或烦闷的体验。语文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可忽视。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同学不喜欢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讨厌的事,总是敷衍塞责,应付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认为.多读一本书,少读一本书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一二个月的语文课不上,也不感到有什么损失。对语文课不是“心驰神往”,而是“恹恹欲睡”。  相似文献   

7.
文章应表达作者清晰透亮的思想,予人思想的启迪,心智的开启,予人心清意朗的审美愉悦。而审视我们学生的一些作文,审美浮于表面,思想或面面俱到,或模棱两可,如此文章,缺失清晰透亮的思想,也就没有思想的力度,也就没有审美价值。我们先看看这篇“满分”文章:  相似文献   

8.
梁东娜 《课外阅读》2010,(11):205-205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幼小的心灵好比是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而又特别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若稍不小心这露珠就会滚落、破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  相似文献   

9.
一、在愤悱启发的准确切入中追求“谐振”效应 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早就无人不晓,然而如何去进行恰如其分的“愤悱启发”呢?窃以为,关键是找准切入口。生源好的学校也许缺少切身的感受,生源差的学校都会感到“启而不发”的尴尬和苦恼。其实,“启而不发”就是“教”与“学”没有达到“频率相近或相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一味埋怨学生脑子笨、基础差,不如多做一些“学情”调查,弄清楚学生真实“处境”和“心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谐振”的切入口。例如笔者教学《别了,司徒雷登》时,问课文题目好在哪里?一连站起来几个同学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怎么办?回到“填鸭”的老路上去吧,又心有不甘;  相似文献   

10.
付宁 《教学随笔》2010,(12):7-8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有不少学生不重视阅读,鄙薄读书或不善于读书;有的语文教师迫于中考压力,课堂阅读教学以“讲读”模式为主,追求答案、思想上的“一统天下”,学生阅读缺少个性化,致使阅读能力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下身边瞬间出现的闪光的字词句段,来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 一、记住闪光的字 一字千金,如王安石的“绿”;贾岛的“敲”。有一次听几个女生议论男同学的长发,其中有人说:“看他的耳朵都藏到头发里去了。”这里的一个“藏”字,多么含蓄地道出了头发之长。 二、记住生动的词 在秋天的一个集日上,我问家乡人秋收得怎样了,回答说:“割透亮了了”这里的“透亮”一词,简单明了,说没割完又快割完了,说割完了还没割完.准确而生动.且流露出喜悦之情,富于感…  相似文献   

12.
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这样的”,还应该知道文本“怎么会这样的”或“这样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原来是这样的”,还应该感悟“不这样会怎样”或“不这样还可以怎么样”:不仅应该知道文本“是这样”,还需对我们“该怎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装满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有些已经随着岁月流逝而渐渐褪色,有些却依然光彩照人,童年的那件“傻事”让我永远难忘。  相似文献   

14.
一朵玫瑰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方言中有不少成分对语教学很有益处,不该错过。例如《葫芦僧断葫芦案》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课本注释“雪”“薛”谐音,影射薛家。有学生说.“雪”和“薛”不同音啊。且不说谐音不必同音.“雪”“薛”字音在方言里就另有念法:北京口语管咸菜“雪里蕻”叫xuēlihóng,“雪”读阴平,与“薛”同音:曹雪芹家乡南京话和扬州话都有人声字.“雪”“薛”也同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缺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探析了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的缺陷,似乎教学可以不讲“效率”,表现在文本表述中缺失关键词“训练”。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种种需求来看,训练必不可少;其实,课标也并不是不讲效率,不要“训练”,但却回避“训练”二字。因此,新课标修订需正视问题,积极改进。  相似文献   

17.
我的语文观     
1994年,我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有位学生给我一封信,提出意见:“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不通过,得不到学位证。但是,有的大学生,中国母语水平太差。错别字一堆,用词不妥,造句不通,行文不顺,甚至不知所云,竟然可以得到学位证。请问校长,这应作何解释?”当时,学校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不及格者不发学位证。到2007年,我校逐步在本科生开设“中国语文”必修课,不及格者连毕业证也不发。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是力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生。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叶圣陶集》第11卷第294页,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只标卷数与页码)他还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这完全是出于他的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体验。作为一个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不仅有着“文学是人学”的理念,更有着“语文教育也是人学”的机会。既然如此,文学和语文教学的共同点在于不能没有创新性,否则,文学就没有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就没有…  相似文献   

19.
烟台牟平区实验小学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音像闲读”,是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计算机及现代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大家知道,小学生入学时一般不识字或者只认识几个汉字。小学二丰级学完,也只能识一千六百个左右的汉字。“不识字便不能读书”。因此,汉语拼音学完以后,学生只能阅读汉字加注音的课文和课外读物,这无论在闭读的质上还是在阅读的量上,都受“识字不多”的影响。目前,小学已开始装备电视机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音像阅读”实验,就是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  相似文献   

20.
能不“闹”时尽量“静”——必要、适当的宁静,分量更重 此“闹”,不是指课上应有的生动活泼,而是特指少有实际价值的课中闹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