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鲁中晨报社承办的山东省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最近圆满结束。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报纸副刊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提交了论文。我们从众多论文中撷取一束,希望为各报副刊改革提供一个思考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均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李灿 《新闻知识》2001,(4):33-34
(一)仿如一夜之间,传统副刊的周围已衍生出一簇簇陌生的副刊种类来,呈现出摇曳多姿、生机勃发的态势。仔细阅读最近的一些报纸,便会发现有的报纸不仅新闻版办得十分出色,而且,副刊园地也万木峥嵘,蓬蓬勃勃。另有一些报纸则明显弱化了多少还有些掣肘的新闻版面的改革,而用尽全力于副刊上,针对这种做法笔者虽不敢苟同,但他们把副刊办得温温馨馨、多姿多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新闻版是“记者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副刊更多关注的是“读者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因此,作为对变革时期读者需求的一种迎合或关怀,报纸…  相似文献   

4.
梁丰 《军事记者》2010,(6):27-28
报纸副刊策划,是指副刊编辑对版面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一份报纸的副刊,能不能成为报纸的品牌,能不能让读者产生持久的兴趣,做到“耐看”、“留客”,与副刊编辑的策划能力是分不开的。副刊的策划,应把握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杨阶 《新闻前哨》2003,(7):45-45
报纸副刊从杂志化向新闻化的转变,是“报纸是新闻纸”这一属性决定的,也是副刊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副刊改革,副刊新闻化作为此项改革的主流而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的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以更宽的范围、更多的容量,最大程度地适应和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办报体会,就报纸副刊的定位和运作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是报纸的“红花”,副刊就是报纸的“绿叶”。目前,我国报纸副刊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发展势头,但也应看到,有些副刊特别是传统的文艺副刊正面临困境,尤其是西部文化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的一些地州市报纸,受到新兴媒体冲击更大。这些地方报纸的新闻因为本地化、贴近性还有一定的读者,副刊则多因为贴近性差而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传统的副刊偏重于文艺性和知识性,读者接收在一定程度上有被动成分,少有互动,  相似文献   

8.
一、6月1日至2日,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这次评奖活动,是自1998年首次将报纸副刊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系列以来,举行的第4次评奖。为了与中国新闻奖的总序数保持一致,采用了统一的“第十一届”序号。在全国2000家左右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大部分都辟有文艺副刊。随着报纸为适应人民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调整,以及报纸多版化的发展趋向,报纸文艺副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新闻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委会,顺应副刊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今,报纸越变越厚,是不争的事实。与厚报时代相呼应的是,“新闻立报”颇为流行,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副刊日益变薄,有的报社已经取消了副刊部,有的虽有副刊版,也挡不住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在“报纸减副”的喧嚣声中,《淄博晚报》却逆势而为,不仅继续发扬传统的副刊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现代报纸副刊的演进速度可以说是飞快的,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以都市生活类报纸为代表的现代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使报纸副刊理念与传统报纸副刊理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是一种“大副刊”,除了传统的综合性文艺副刊以外,它还包括大特写、讲述、各种专刊、周刊等,其内容无所不包,通俗易懂,其受众层面也逐渐扩大。大众化报纸副刊的出现,丰富了报纸副刊的内涵,给报纸副刊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有几个辩证关系是副刊编辑不得不面临和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郑东青 《今传媒》2013,(2):53-55
本文通过对近十二年发表在核心期刊和各个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位论文有关"报纸副刊"的文章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近十二年我国报纸副刊研究四大视角:五四时期副刊研究;副刊的属性、定位;副刊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新媒体时代副刊如何突围,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4.
石木 《新闻与写作》2003,(12):38-39
笔者注意到,在报纸副刊种种“求变”的声音里,普遍的基点是建立在否定传统副刊之上。持报纸副刊“脱胎换骨论”的现实依托点是:世界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在高科技的日趋普及下,资讯巳经无法独家拥有,所谓的“独家新闻”只能是在某一局部领域或某一特定区域中的偶尔获取。而在信息泛滥得真假莫辨,资讯爆炸成五颜六色的今天,求变者的话语是:难道报纸副刊还不应该赶快“悬崖勒马”,迅速融入“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副刊的作用,众所周知。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有一句名言:“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  相似文献   

16.
副刊三题     
一、关于报纸副刊的地位 中国报纸副刊最早是以“附张”的形式出现的,第一张副刊则是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从报纸问世的那一天起,副刊就如影随形。不过那时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版面协调和对读者欣赏品味的调剂。当时,它确是正报的次要部分,称“副刊”则是名副其实的“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报纸事业的发展,副刊的作用、地位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地把副刊看成是正报的延伸和补充,副刊也一直甘当配角,居于从属的地位,甚至在历年来开展的我…  相似文献   

17.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与厚报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报纸副刊的日益变薄。从80年前中国报纸“四大副刊”产生的那天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副刊一直有着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尊荣地位,但今天,有的报社已经把“副刊部”的门牌收进了报史陈列室。即使招牌尚在,也挡不住副刊版面日渐式微的趋势。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片面的数量升级并不代表质量的飞跃,副刊阵地的被迫收缩,也没有换来新闻友军所向披靡。新闻纸确实应当姓“新”,那么,报纸“减副”,新闻扩编,为什么读者依然不愿买单?为什么谈起我们的报纸,读者总免不了一声三叹?一是报纸“减副”,火了新闻,冷了报纸。规…  相似文献   

19.
李涛 《新闻知识》2002,(8):33-34
副刊是一张综合性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上许多软调子新闻,各类趣味性、知识性的文章,都可以归结为副刊的范围。本文所指的副刊,是专指报纸的文艺副刊,即最具副刊特色的一个版块。  相似文献   

20.
杨春燕 《记者摇篮》2008,(12):20-21
网络时代报纸副刊的生存之路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副刊人时时刻刻自问难答的问题?的确,即使在非网络时代,报纸的副刊都姓“副”,那么,在网络时代,报纸日见式微的今天,报纸的副刊还有出路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虽然,网络力量日益强大,今日纸媒正在艰难前行,但是报纸是不会消产的,报纸的副刊,更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