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相关答题技巧。一、人物形象类诗歌中的...  相似文献   

2.
张晓侠 《考试周刊》2012,(36):15-15
"诗言志","言为心声"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想法、认识、态度和情感的。当然,诗歌也不例外,诗歌就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对于诗词中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也是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较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呢?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大家切磋。  相似文献   

3.
对诗歌中"虚"和"实"这一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无论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虚实互补"这一诗学命题的哲学渊源,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国诗歌只表现"感情序曲"的技法超越了莱辛的"接近顶点"理论。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的模块考试试卷中,都突出了诗歌阅读鉴赏的重要性,特别是新教材中选取了相当数量的历代优秀诗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教给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鳞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刘凯源 《语文知识》2016,(21):89-90
诗歌的灵魂是意象。在进行诗歌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才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那么何为意象?简单而言,就是作者的一种主观上的物象。在古诗词中,杨柳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意象。杨柳属于客观上的一种物象,但是在通过作者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的"化合"之后,就会出现具有人格上的情趣。  相似文献   

6.
张晓霞 《考试周刊》2011,(26):56-56
我们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什么是意境呢?"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9.
李春 《考试周刊》2012,(18):10-11
中国当代诗歌是"新诗",是不同于古代的"骚体"、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诗体的白话诗,但是,无论怎么样,"新诗"的语言对于新诗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诗歌中,语言担负着承载可言说的意义和不可言说的意象等根本任务,语言的运用方式在诗歌中尤为重要。正因为语言的工具作用和对意蕴的文本表达等作用的矛盾在诗歌这一领域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诗歌的语言表达对于研究语言学中的某些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实例论述了诗歌中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一、初识经典1.作品概说《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主要阐释作者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的理论及对历代名家的品评,还有一些对各类诗歌作品的年代、作者、真伪、文辞的考证。作者以"妙悟"和"兴趣"为核心的创作论和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诗歌鉴赏方面,他推举盛唐,力主复古,对"江西诗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前代的名家如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见地,不盲从他人。  相似文献   

11.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这部小说,是以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为指导而创作的。一方面,《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与林兆恩对"迷"的认识和界定一致;另一方面,《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中引用林兆恩艮背之说,强调保持心的清净,以念止念,符合林兆恩的艮背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重点不在于探讨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禅学思想,而是想结合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及其诗中所抒发的个人情怀,来阐析其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生活模式,从而论证田园生活是其认知体系之"体",而山水诗则为其情绪世界之"用"。该文试图越过以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禅学思想为主的思维定势,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其他较为直白的"心录"式诗歌的比较论析,最终得出这两类诗歌都体现出作者在理想和现实背离下形成的自我分裂情结之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人类思想史表明,思想史上每一次大的进步都是由于转换思维方式的结果。马克思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其新世界观即“新唯物主义”的萌芽。从思维方式角度认为,“新唯物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对象、现实、感性”既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同时又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是“出发点”或者说“考察方法”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最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对郭沫若的《女神》非常推崇,然而对其《重过旧居》一诗则提出批评,认为他的"泪浪滔滔"夸张失实,是"伪诗",遂遭到成仿吾的回击。徐志摩因不了解郭沫若创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更没有体验过生活"重大的变迁",因而其批评是失当的,也不合诗学批评的原则。之后,两人虽有过互访和互宴,但终因志趣不同、思想分野而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6.
罗辉先生的词集《流光情寄鹧鸪天》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以单一的词牌《鹧鸪天》结集,作者既是词的原创者又是词的翻译者,这样的文学样式更有利于读者解读作品;其二,作者寄情“流光”,不但有对人生岁月的过滤和感悟,同时也高举“德厚者流光”的大旗,褒贬时事,以唐风宋月的古调,唱响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以梦游方式对其政治人生和审美人生的审视和反省。梦游惊醒后的他选择了重返自由,这不仅是内在心理化解苦闷的结果,也是其本身要求个性自由的旨归。只有在山水的隐逸中,李白才能真正保持其崇高和伟大,才能真正获取"谪仙人"的精神风度。  相似文献   

20.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出版家和翻译家。但正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才子,却始终游离于文学史之外,不免让人遗憾。邵洵美长期以来被文学史忽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他的诗作具有“颓加荡”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和鲁迅的敌对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邵洵美的诗歌,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诗歌也并非全都流于描写声和色的诱惑,而且后期的一些诗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