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他在桐城派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大櫆虽然没有像方苞、姚鼐那样提出个性鲜明、影响广泛的理论学说,但其以丰富的文学实践和鲜明的学术个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其代表作《论文偶记》以"神气"为主题,深入探析了"神气"的审美内涵及践行途径。刘大櫆以诗论文,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深入剖析了"神"这一美学范畴,并结合散文理论和绘画理论,从"神"与"法""气""势""十二贵"等方面的关系,探寻了"神"的本质、践行路径及表现形式等,从而实现了"文以载道"到"神"之美学旨趣追求的转变,从审美创造、审美传达和审美感悟三个维度将"神"推向了纯粹美学趣味,奠定了"神"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正【技法导航】一篇散文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理趣"和"情趣"并呈,在散文中寓理于情,寓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感,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那么如何写出叙事散文的理趣和情趣呢?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古典散文要基于"言""文"并重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又要促使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用新颖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信息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探究字词深意,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言""文"并重,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地解读古代散文.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08,(Z9)
【技法阐释】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  相似文献   

6.
2017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随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鲜出炉,教育部把它定位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各类文体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是有区别的,小说作为区别于散文、诗歌、戏剧的独特文体,有其自身的显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由于汪曾祺独特的语言把握方式,其散文话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摆脱主流语言束缚的审美自觉性,讲究气韵流动的朴实美,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富有多重变化的交响美。这些话语特点统合在汪曾祺散文的话语形式中,显示出其成熟的散文话语组织系统的厚度和张力。  相似文献   

8.
<正>【技法指导】一、掀起"盖头"说特点顾名思义,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它借助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其思想内涵是理,写作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穿透文字的含义,领悟内蕴,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精警有力;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  相似文献   

9.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写了作者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其主要内容可以借用文中的三个词作关键性的概括:"发烧""乡土风味""返老还童"。通过深入解读与系统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该文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一、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意义1.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审美的需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只有有了审美的要求才会有审美的行动,可以说,散文阅读的动机就在于个体对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书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创作如此,鉴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向思维的空间,同时也要求散文教学适应多元共生、互补共融的文化格局.否则,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之美,散文的审美特质也会在老师"不厌其烦""孜孜不倦"的讲解中被人为地磔碎,失落其人文性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正>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散文教学流于形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术语屡屡见诸散文教学的课堂。散文教学长期处于钟摆状态,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散文到底教什么?这成了一线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李海林教授指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基本属性是审美。但是散文进入了教材,"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不在其文学审美属性,而在其语文审美属性"。结合自己的散文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散文《合欢树》教学内容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神"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气"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刘大櫆"神气"说传承了中国古典文论"文气""神韵"说之内质。"神气、字句、音节"的文本解读方式,寄寓了清晰的结构层次意识。丰富多样的散文艺术风格为其理论作了明确的实证注解。  相似文献   

14.
张悦 《英语广场》2020,(4):32-33
本文是一篇关于老舍散文的汉英翻译实用报告。散文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可以是抒情、叙事、记录和寓言,其形式和内容是灵活多样的。本文以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所选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了案例分析,发现译者采用了"风韵译""创造论"和"共鸣说"的翻译理论,试图最大限度地保存"原作的风姿"。  相似文献   

15.
文章体式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基点。诗歌与散文(广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两种文体,"诗"与"文"体现着从"走路"到"舞蹈"的文学意味,"诗文互转"蕴含着从"变化"到"理解"的教学意义。进行"诗文互转"是文体图式教学的一种范式,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诗转文""文转诗""诗转诗"的教学策略,实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而宋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议论、叙事、抒情等散文功能常通过"道""理""情""调"等元素实现,由此入手解读散文的主旨、情感、风格、哲理是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拟以宋代散文名篇为例,探究一条明道、析理、悟情、品调的散文"四维"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想""练",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想""练"来用心揣摩和体味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于《诗经·木瓜》的主题有着多种解释,大致包括"美齐桓公说""男女互赠说""讽卫人报齐说""朋友互赠说""臣下报上说""苞苴之礼说""藏愿说。"等七种说法。笔者根据古时贽见礼以及如今"投木报琼"在少数民族习俗中的演变更倾向于爱情诗之说。  相似文献   

19.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哈尼梯田"的内涵、起源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有一些误解甚为流行,以讹传讹。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明确了中国田制史上"水田""山田""梯田""哈尼梯田"等概念的内涵,探讨哈尼梯田的演化路径,认为滇南哈尼族地区"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位一体中的"哈尼梯田",包含"人""技术""生态"三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周延。发源于江南的稻田"精耕细作"模式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创造,"哈尼梯田"就是这一模式在滇南哀牢山区扩散、传播和演变的结果,而且可以说是山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