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的纵向发展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所谓“物→情→辞”、“物→意→文”之见,所谓双重转化、三级飞跃之说,以及从绘画借用来的理论等,不一而足。不管经验性描述或理性推论,都有可资借鉴之处。我们经过多年研讨,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写作的纵向发展是主体写作心理和写作行为渐次推进的过程,呈现由内化到意化再到外化的流动变化轨迹。所谓内化,就是变外物为内物,即由身外之物变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被化解、接纳的过程,本文单就内化的几个问题加以考察,经过多侧面观照,试图打开写作纵向发展进程的第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2.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创造性作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不仅是内化的过程,而且是发展的过程。内化就是阅读主体对文章理解的过程,即通过文章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去认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并掌握一定写作方法的过程。发展,就是阅读主体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感知、想象、思考、判断、评价、推理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闫靖华  山丹丹 《新读写》2009,(11):48-49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射”,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我们把渗入写作意识的感知叫写作感知。写作感知不仅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而且会引起主体对客体表、浅、深层次的现象、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概括、认知与描述。因此,立体的生理与心理的层次,必然与客体的表、浅、深层次相交错,并产生一定对应关系。由于写作意识的渗入,促使主体对客体逐层析解,本文试就被主体析解的客观物显示的层次,进行写作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写作。包括学生的习作练笔,必然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这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一条被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了的写作心理规律。在这双重转化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能力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所谓外化:就是运思成果的物态化,也即为意化中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装扮成语言符号的外衣,定型于身外,使之书面化、外观化的过程。外化,从主体看,表现为紧张持续的书写行为。一切精思、巧思和滚滚而来的思想都通过行文活动得到具体生动的体现。从时间看,及时,集中。从内容看,表情达意,化思为文。外化的实现,靠主体的积极能动行为,和在这种行为控制下的语言文字的现实构筑。 一、外化的目标 外化的目标是表意行文。表意,就是对运思中孕育成熟的“意”进行表述和传达;行文,就是运用文句、标点、一定款式和构成形式进行书写。在实现外化目标的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表象作为一种心理形成物,乃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综合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综合,感知与思维的综合,认识与实践的综合,以及知情意行的综合。这一特点规定了它的中介作用或称桥梁作用。它是感知向思维过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认识向实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阅读主体的各种心理能力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渐进的意识过程。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的结构形态及其构成要素,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阅读心理要素阅读过程中,哪些心理机制是最基本的要素呢?我以为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是构成这一过程的基石。一、感知  相似文献   

10.
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也就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相互渗透、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生活,为写作的基础;“意”即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的综合体。要写好文章,核心是“意”,惟有努力把“炼意”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写作过程作为锤炼思想、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的  相似文献   

11.
视别人之文能得其用心,每自周文又恒有所感,陆机正是从心理方面来认识文学创作规律的,《文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正在于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心理反应过程。陆机认为创作就是意以称物,文以这意。从物到文的过程中作家需顾情、养志、感物、游心、神思、全意、应感,需要进行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文赋)中陆机把这一心理反应过程概括为作文之用心。(文赋)作为一篇赋文,虽在铺陈文之情状,实也在论作文的用心,同时在(文赋)中陆机自始至终都没忘记自己创作时的各种感受体验。刘现(文心雕龙·序志)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  相似文献   

12.
对于解放区文艺创作主体审美创造心理,我曾在与人合作的拙著《延安文艺概论》中,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进行过论述,不过只是停留在自觉性层面上,所以总嫌不足.本文则试图描述出解放区文艺创作主体审美创作的非自觉性心理,以图补憾.解放区文艺创作主体审美创造的非自觉性心理,在我们看来主要由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内容和潜意识心理内容构成.这是心理结构中未被主体感知或未完全被感知又无处不在的一块心理大陆.对于无意识、潜意识西方哲人早有所悟,并深入地揭示出它们与意识间内在的联系性.卡洛斯〔C.G.Carus〕在其1846年出版的《心灵》一书中认为“理解意识之特征的钥匙存在于无意识区域”;尼采在承认无意识存在的同时,将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识仅仅触及到了表面,……最伟大最基本的活动是无意识.……意识中所有步骤都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靠习惯的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对习惯起作有物心理学基础是人们无意识,所谓意识心理,是指人们在没有自觉意识和理智调控下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存在于心理结构底层,影响和支配行为活动,而又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一种非理智精神现象。它的表现形式很多,习惯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无意识心理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彭雅芬 《初中生》2013,(17):15-17
写"虚"与记"实"乃写作常用手段。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的情和意;而"实"则指客观的人、事、物。运笔谋篇时,让客观事物寄寓作者主观的情和意,使之成为某一人或者某一事物虚化的形象,以它为主体来叙事、抒情或说理,从而表达文章的主旨,这就是"避实就虚"法。这种方法颇近于诗歌中的"比兴",寄托讽喻,化实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写作学认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事物,当然也就谈不上“反映”。而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感知,转化为概念、表象等,进入意识系统才可能进行精神生产的劳作。在此基础上,把有关意化的概念、表象等进行创造性想象孕育成内在思想、形象和雏形建构,升华为有生命的“胎儿”。然后把它物质化,让“胎儿”出生为“婴儿”———文章,使它转化为一个客观化的有物质形态有生命的自在物。这样才完成了文章从选题、构思到成文的一个完整的过程。①以上就是理论文章写作的三部曲:“意化———胎化———物化”,环…  相似文献   

16.
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这一原理已被说得烂熟,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的机制却殊少论者,殊少论及。顽石是存在,它能否、如何决定产生思维、意识、心理?一面镜子或平静水面产生种种物象,镜子、水面与它物是存在,物象是思维、意识、心理,还是如镜子水面它物一样的存在呢?镜子、水面(?)它物→物象过程是否就是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过程?如果是,物象就是精神,灵魂一类的东西,那么靠逻辑开关运行的电脑也便有了灵魂,这是否是还原论的变体或实际上走上了泛灵主义?如不是,那么镜子,水面之于物象同脑、神经、感官之于心象区别在哪里?难道它物与镜子水面的相互作用,它物与脑、神经、感官的相互作用不同是物理过程物质过程么?可见存在决定思维意识心理命题的许多方面需要在当代脑科学的启示下进行探讨:凡存在皆可决定思维意识心理,还是有所限定?若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写听浇的语言能力,而其核心是学生心理语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语感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理对客观具体的语境的敏锐感知、领悟、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反映”的质量、速度和方向要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语言修养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语境,语感“反映”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不同。而语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境的解读,增强语感意识,提高心理感知和思维品质的水平即心理反映的质量。从  相似文献   

18.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过程,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则是写作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言之有物”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