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  相似文献   

2.
本刊去年第一期曾报道著名喜剧演员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和张弛侵害名誉权,一审胜诉。被告不服上诉。一年后,柳暗花明,诉讼两造握手言和,冰释前嫌。新民晚报记者钱勤发《“济公”官司》一文报道本案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先有事实后有报道 ,这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但是 ,在新闻传播策划的实践中却常常发生与此相悖的情况。有的是先于事实进行报道 ,有的是人为地制造新闻进行报道 ,有的是违背事实进行报道 ,有的是知识贫乏、哗众取宠造成新闻失真 ,有的则是因现代化的电脑制作技术造假使新闻失实 ,等等。根据新形势下新闻失实的新特点 ,采取新的纠偏措施 ,这是新闻传播策划者不得不考虑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1987年《民法通则》生效以来,因新闻媒介发表作品而引起的侵权诉讼时有发生。已经引起新闻界许多同行的关注。一一般人以为新闻失实就会造成侵权,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失实,是新闻工作中的概述。侵权,则是个法律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言之,有的新闻失实并不一定构成侵权,有的真实的新闻恰恰也可能构成侵权。最常见的新闻侵权是对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名誉权的侵害。所谓名誉,就是社会上根据他人自身的品德、思想、才干、信誉等方面的表现所作的社会评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10)
应着重治理的两种新闻失实现象文/杨立川新闻失实问题是困扰新闻界的一大顽症,其失实表现中有两类颇为引人注目。一类是消极迎合受众造成的失实,另一类是有偿新闻活动造成的失实。这两种失实可以分别称为“消极迎合型失实”和“有偿型失实”。一从总体上来看,“消极迎...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从延安时期提出来,已经48年了。可是,一直今天,新闻失实的问题依然不断。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种“顽症”。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就北京晚报来说,复刊八年来,新闻失实的问题,给编辑部惹起麻烦的有几件,给被报道的单位惹起麻烦的就更多。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上海“疯女案”之后,我国新闻官司呈迅猛上升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传媒业遭遇的新闻官司已经有几千起,其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这中间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因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名誉侵权又占了绝大多数。此外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不少人持有“文责自负”的观点,甚至有些杂志在目录页上标示:“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对于侵犯他人权益造成诉讼者,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文责能“自负”吗?近年来,新闻单位频频因新闻侵权被告上法庭。有时稿件是通讯员提供的,盖有其单位公章证明属实,稿件失实构  相似文献   

10.
书林一叶     
《当代上海记者丛书》(第三辑)出版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编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上海记者丛书》(第三辑)近日问世。丛书出版座谈会3月13日在解放日报大厦举行。《当代上海记者丛书》(第三辑)的作者为陈振平、忻才良、吴忠为、金瑜、崔士新、王韧、胡廷楣、周导、徐克仁、李坚等10人。他们有的是上海重要媒体的负责人,有的是新闻界长江韬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元旦刚过,收到上海记协送来的<当代上海记者丛书>,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新年礼物. 丛书收录了上海新闻界22位记者、编辑的新闻作品,作者有的是我很敬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我很熟悉的多年的朋友、还有的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中青年编辑、记者.这些精品力作按人分册结集出版,不仅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界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上期谈到上海发生的烤鸭官司,由于照片张冠李戴,新闻失实。为此,报社承担民事责任,除发表更正道歉外,还赔偿“香得来”烤鸭店经济损失1200元。这个案子,记者和报社也许会感到有点“冤”。有的新闻失实,确属道听途说,草率成文,如徐良案中受到指控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常看到以新闻记者为“被告”的报道,有的指控新闻记者犯了诽谤罪;有的控告新闻采(?)者侵害名誉权、肖像权;更多的是指控新闻记者犯了“新闻失实罪”。一些司法部门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前,便受理诉讼,难怪一些记者诉苦说:“我们处在动辄得咎,寸步难行的境地”。对此,笔者作如下一些思考。思考轨迹之一:新闻采编人员与各行各  相似文献   

15.
报道失实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应从新闻界自己的工作中查找。然而,平心而论,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社会上,即外来投稿失实和向记者反映情况不真实;尤其是不少投来的失实稿件,还堂而皇之地盖有地方单位证明“情况属实”的大印;有些单位在报社去核实情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18.
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当时很少有人会把刑法与新闻报道联系在一起。几年后,上海的一起诽谤案,使刑法中的“侮辱罪”、“诽谤罪”在新闻界同仁眼里不再陌生了。 1983年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第1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二十年“疯女”之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应,也带来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两位记者因“故意捏造和散布足以  相似文献   

19.
南方某城市的一位青年,问起到他们那儿参观学习的上海人:“你们的第二职业是什么?”几个上海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耸耸肩膀回答:“我们上海人是不允许找第二职业的。”那青年听后笑道:“今后,如果一个人没有第二职业,恐怕是很容易被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甩掉的。”其实,上海也有人在从事第二职业。他们当中,有层次较低的劳动者,也有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别的不说,就拿新闻界来看,兼职编辑、兼职记者,甚至兼职编委直至兼职副总编,虽属少数,亦不罕见。至于编辑记者向“外报”“外台”“外刊”投稿,这原本不足为奇,而有的成了“写稿万元户”,“外稿  相似文献   

20.
最近,河南省信阳制药厂厂长、党委书记李庆勋向新闻界呼吁:震惊全国的“贵州印江县中小学生服药中毒事件”(以下简称“印江事件”)早已真相大白。新闻媒介应停止对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和转载失实报道,不要再使我们厂受到伤害了。李庆勋指出,“印江事件”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可是至今一些报纸中还出现关于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他无奈地说,记者先生,请饶了我们厂吧!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12月10日贵州印江县有关部门对该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