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陵“冯小青事”在明清文坛影响甚大,文人通过演绎冯小青其人其事,寄托他们意欲维护传统道德的种种希望。以《疗妒羹》与《遗真记》为例,文人在试图框正家庭秩序、完善家庭结构与提倡女子的忠贞节操方面有着种种尝试与努力。由于文人在维护传统道德上有不同的侧重,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矛盾,最终演变为一场延续上百年的道德争论。随着冯小青命运悲剧性的最终确定,文人放弃了试图使冯小青所代表的传统道德在世俗社会中的复兴的努力,转而赋予她高于现实凡世的、永恒的力量,使小青成为明清时代的道德偶像。  相似文献   

2.
"小青热"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冯小青题材的戏曲创作多以戋戋居士的《小青传》为基础,或取其影传以使之不朽,或为自家写照以慰藉多舛命途,或借以针贬时弊以正风俗。戏曲家在创作中或坚守初心,或在社会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偏离创作轨道,使冯小青的命运在戏曲演绎中呈现出时代特色与作家自身特点相结合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20,(3):46-53
明代女子冯小青因痴绝而亡流传至今,她从私人语境走进公共话语,掀起了明清时期"冯小青现象"。然而小青其人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论,并其夫主以及她所留下的诗文也受到怀疑。兹以明代小青传记母本为基础,梳理冯小青生平、婚嫁及交友状况,并辅之文集、方志等文献记录对其事之真伪进行考论,在此基础上考证分析其传世作品。确定了冯小青实有其人,否定了钱谦益等人对小青事伪的观点。从小青的诗作中亦可看出她的生活精神状态,与传记中所述生平事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家礼家范入手,分析发生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并进一步证明,通过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的解读,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文人对“冯小青事”的道德解读最终实现了阅读视野的突破,冯小青这一人物形象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情本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明清两代一系列对于“小青事”进行演绎的各种类型的通俗作品,以此窥视由汤显祖《牡丹亭》而倡导的“情”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以及时事现实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补春天》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名汉学家森槐南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一部传奇,敷演清代钱塘陈述等人为西湖三女士冯小青、杨云友、周菊香修墓的故事。本对森槐南及其与中国几位学的交游、剧作的基本内容、冯小青其人及其影响,以及陈述及其修墓诸事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7.
流行文化往往影响着女性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像流行符号”的活着成为很多女性的存活录,明末的冯小青就立志像杜丽娘一样的活着、死去,因而演绎一幕自恋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流行文化往往影响着女性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像流行符号”的活着成为很多女性的存活录,明末的冯小青就立志像杜丽娘一样的活着、死去,因而演绎一幕自恋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笑话集的数量与规模远超前代。许多笑话结集者有意识地借笑话行教化之旨,或直言相劝,或寓言传理,或讥刺度人,开发了笑话的劝惩功能,使笑话具有了“词涉诙谐”但“意存讽劝”的特征。在此将笑话的教化功能简称为“笑化”。“笑化”的出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明清文人主动关注并参与了笑话的创作和结集、借以寄托劝惩理念之外因,也有笑话自身以“笑”为宗旨、以“话”为载体、以“教化”为底蕴等内因。在明清劝惩思潮的影响下,文人在对笑话劝惩功能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推动了这一文类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民歌说"渊源于秦汉时期的采诗说,朱熹加以申述,民国时期古史辨派又参照俗世民歌进行考论,遂成定谳。否定"《国风》民歌说"的学者一般从《国风》非民歌原貌、《国风》内容非出平民两个角度切入,本文补证"《国风》民歌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三教偶拈序》署名“东吴畸人七乐生”,此为冯梦龙之别号。《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结尾诗署别号“髯翁”,此为冯梦龙晚年所作小说中诗的别署。冯梦龙编撰的《智囊》辑录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其中不少写入《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两书对王阳明的评价也完全一致,这是冯梦龙作《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重要旁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罪数》译本为例.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清末民初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程小青早期侦探小说翻译所受的影响。对当时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考察,发现程小青受其影响.为了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对福尔摩斯和女性的形象塑造适度中国化;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发现程小青受其影响,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为了译本在当时能够被接受,科学地应用翻译策略,其早期译著因此受到知识阶层的广泛欢迎,为西方侦探小说在中国今后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侦探小说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全书结构严谨、文辞华美、见解深刻、自成风格,历来为文学理论批评家所重视。其“风骨”篇上承汉魏六朝,下启隋唐五代,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匠心独运,自成一家,对我国后世的古典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平"精神不仅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而且也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本性的概括。因为"三平"精神与雷锋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所产生的道德基础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都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两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六义”,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但是没有详细解释“诗六义”把“赋比兴”放在“风”的后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者质疑此说。孔说固然合理,但“诗六义”的排列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风”是最先形成的诗歌体制,而“赋”是“风”最早的诗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使人们的一些情感不敢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比较隐晦的表现手法“比”和“兴”。而“雅”、“颂”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风”的延续,所以排在后面。  相似文献   

18.
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主要体现在《新原人》中,是冯先生在抗战时期为排解民族危亡的困扰,激励人们奋勇进取而作的思考。其学说基于纯粹哲学和美学思考之上,有着将天人浑然一体和古今溶于一筹的整体思维特征,而其本质就是人生智慧。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源自于南阳古老的讲智慧、注重人生事业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冯先生自身的人生实践,正是对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践行。  相似文献   

19.
时丰出自涿州时氏家族,该家族是金朝兴起的汉世族的代表,关于该家族成员的相关情况,史书中少有记载。文章结合《时立爱墓志铭》以及《金史·时立爱》等相关记载,对出土的《时丰墓志铭》相关记载进行一些考释和说明,以补史书记载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