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泽军 《寻根》2010,(3):79-81
一每年腊月,贵州省思南土家山寨就忙碌起来了。人们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耕耘后,开始准备和置办年货。在丰富多样的年货中,饮食是最主要的,杀年猪、腌腊肉、煮甜米酒、推绿豆粉、挞花甜粑等。在众多的美食中,思南土家族"花甜粑"有其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走进鹤庆松桂古镇,很多思绪就像古镇西边马耳山下的流水汩汩流淌而来,鹤庆松桂骡马交易的热闹场景在渐渐远去的马蹄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踏着马蹄窝深深的青石板路,宛若踩着历史的心跳.走进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鹤庆松桂,就走进了茶马古道上骡马们的温柔梦乡.  相似文献   

3.
母红生 《大理文化》2011,(11):70-71
金翅鹤自然村位于鹤庆坝子最南端,历史上是滇藏茶马古道翻越象眠山进入鹤庆坝子的第一个村寨,是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南来北往的如流商贾,曾给该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清代鹤庆的第一个商号"同心德商号"的创建者李恒春在该村建起的故居独具白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鹤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鹤庆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长期以来在滇西北的商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鹤庆商帮,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和轻手工业的发展,而且架起了沟通国际商贸的桥梁.今天,鹤庆商帮的后代继承前辈事业,仍有上万名商人、工匠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演绎新的篇章.为了进一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再现茶马古道历史风采,弘扬茶马古道优秀文化,发展茶马古道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中共鹤庆县委、鹤庆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中国·鹤庆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  相似文献   

5.
在鹤庆赵屯村,有个"一不留神就成了艺术大师"的农民,名叫"猫福".  相似文献   

6.
正温暖的诺邓火腿诺邓是温暖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村子里,把一座座用红土舂成墙的院子、一扇扇木雕的窗花、木制的大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台阶和那些挂着几片发黄树叶的老树渲染得暖洋洋的,把单调的时光镂成温暖的故事。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让每个人心里都筑起了一座故乡的宫殿,镌刻着一段美丽的记忆和乡愁;每个人的味蕾上有一碗故乡的美食。云南有三大著名火腿:宣威火腿、鹤庆圆腿、诺邓火腿,其中产自白族  相似文献   

7.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1,(8):104-112
1936年4月18日至25日,一支威武神奇的军队来到大理,短短8天时间,夜袭祥云、攻克宾川、巧夺鹤庆,经过大理地区3个县、22个乡镇、345个村庄,行程300多公里,并由鹤庆挥师进入丽江,抢渡金沙江北上,给大理州留下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云南鹤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鹤庆各族群众团结友爱、和谐共存,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传统工艺精品。白鹤青花瓷,鹤庆青花瓷的主要产地,分布在松桂镇的三庄、太平、栗木箐等地。这几个地方蕴贮优质瓷土,加之当地居民有祖传的烧陶、制瓷工艺,有“小瓷都”美称。  相似文献   

9.
鹤庆坝子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如果论理起来,也不过东西两座山之间稍微宽敞点的夹皮沟而已,不过这鹤庆坝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非常像一个微缩后的中国.鹤庆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南文北武”的文化现象.有人就开玩笑地说:“甸南人生下孩子,连哭声都像是‘子日,子日’似的.”甸南人重视文化的程度一直让甸北人汗颜.而甸北人生下的孩子的哭声都是“扁担,扁担”的.不过现在甸北人走南闯北,有些人已经打拼成了老板,手里阔绰了.一大院一大院的房子,土豪一般,轿车也是一家比一家高档.供孩子读书也是非重点大学不读.而甸中就像是中原一带一样,不温不火,发展不比甸南差,但也赶不上甸北.在中间做中人似地压服甸南和甸北人.在性格上也是甸北人像极了北方人,性子耿直,非常讲义气.而甸南人也像极了南方人,温温吞吞的,不急不躁,生活慢悠悠的.而甸中人则像极了中原人,原原本本,本本分分,不做作,不雕饰,顺其自然.反正你们也无法跟我比,我也懒得跟你们比.鹤庆白族就这样生活在一个高原小盆地里,自给自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高原水乡鹤庆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北进大理的门户和通衢。鹤庆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汉以前属昆明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曾属云南、东河阳等郡,南诏、大理国时期建蒙统郡、府,元以降称鹤州、鹤庆至今。  相似文献   

11.
走进新华村     
真正能够走进鹤庆新华村的,又有几人? 要到鹤庆新华白族村的人,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早早幻想着去邂逅那一片水意漫漶的世界.新华的水,丰富而清澈,她从每家每户门前屋后流过.新华的房屋、墙基是石头的,长满葱郁的青苔,屋顶上盖着青瓦,细雨飘洒,泛起淡淡的青光.做饭的时候,走出厨房弯下腰就可在明亮的流水里洗菜.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妇人的眼睛就早早布满了忧虑的影子,那影子总是远涉他乡做手工艺的丈夫.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     
正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父亲一生似乎就做过两件事:读书和教书。相传,我家的祖上也曾是读书的,不知是哪一代,还出过一位进士。到高祖时,家道中落,高祖父死后,高祖母带了六个儿子离开祖籍鹤庆外出谋生,先到维西,在维西留下长子,高祖母后来又带了其余五个儿子来到位于金沙江边的一个叫格子的村庄落籍,高祖母死后就葬在格子村后云岭的高坡上。六个儿子中,我的曾祖父最小,曾祖父育有一子二女。到了祖父这一代,家道开始好转,祖  相似文献   

13.
弹指一挥间,80多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硝烟已经消退在20世纪30年代苍茫的时空中,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瞻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令人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现今,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前,一支支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的队伍,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听红色故事、留红色记忆……一幕幕动人场面在这里再现."重走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活动启动以来,在鹤庆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从中央博士服务团到云南省各厅(局)、省内各州(市)和大理州级各部门,已有上万名党员、干部先后前来参加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鹤庆在大理州乃至全省日渐声名鹊起.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稍微了解鹤庆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与鹤庆的中学教育成果卓著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与小学教育有关,但中学作为冰山显露的一角而首先成为明星).  相似文献   

15.
张启发 《大理文化》2011,(2):97-102
我的老家是云龙县大达村,属白族聚居村落。这里的年俗保留着完整的白族传统习俗。宰年猪宰年猪,储藏一年的肉食是一家人一年生活的大事。基本上每家要宰一至三头肥猪。农历十一至十二月,特别是冬至节前后是宰年猪的旺季。一般宰年猪的日子要选"生甲"之日,少选或不选"死甲"和"病甲"。因"生甲"易于腌制和  相似文献   

16.
正只要有旅游商品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鹤庆工艺品。作为云南传统手工艺术的"富矿"的大理鹤庆,其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新华村的银器、秀邑村的铜器、甸南的刺绣、赵屯村的瓦猫、龙珠村的白棉纸和竹麻纸……让人美不胜收。伴随着滇西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鹤庆县近年来涌现出  相似文献   

17.
鹤庆以其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鹤庆坝子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善良而又智慧的白族人民。早在明清时期,心灵手巧的白族人民便开始加工和制作金银铜器以及各  相似文献   

18.
鹤庆二题     
北雁 《大理文化》2012,(11):87-88
鹤庆玩水 每次前来鹤庆一心里都止不住一种绵绵的感动。是的,很多时候,我都在暗自感叹,鹤庆坝子西侧耸立的数十里连山,光秃秃的没有一株树木,造化之奇却是让坝子之中星罗棋布地散落着那么多的大小龙潭,星点闪烁,相映成趣。不论寒暑旱涝,亦不管秋冬春夏,一溪溪泉流,一潭潭龙池,一湖湖清水,总是丰盈充沛,美丽至极。水的灵动和秀致,构成了一幅幅别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山水图卷,以至于每一次到来,都会无一例外地被这水的美丽深深沉醉。  相似文献   

19.
一门三书家     
在鹤庆坝子的东南隅,有龙华、象眠二山,山前有两条河叫漾弓江和银河,二水交汇于山下后向东南方直奔金沙江。这里风清俗美,景观独秀,地灵人杰,曾孕育出许多举人、进士、翰林学子,是鹤庆  相似文献   

20.
蒋宗汉评述     
赵静 《大理文化》2006,9(5):52-53
大理古城玉洱路街面北侧,有一座幽静的南北向小院,门口立着一块约一人高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蒋公祠”的字样。古城居民都知道这儿在解放前又被称为“鹤庆会馆”。“蒋公祠”因何而来?这要追溯到近代鹤庆史上的一位知名人物——蒋宗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