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打开一个语文教改的突破口实施「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东省教研室吴心田一、问题的提出。记得1978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提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呼吁“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3.
许雯 《小学生》2010,(11):3-3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现代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再加上家长的溺爱,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故此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博得别人的喝彩。善用激励教育便成了学生心田的那湾绿洲。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生命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泉灌溉孩子们的心田,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使那里成为澄明之境。而民族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有相应的载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相应的载体中,挖掘出民族精神,承担起实施“两纲”的重要责任,丰富语文教学。前不久,我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教学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要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表达,要感悟体会文本的真意,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诗意”地生活,用诗意润泽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孟娟 《教师》2011,(26):67-67
现代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再加上家长的溺爱,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故此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博得别人的喝彩。善用“激励教育”便成了学生心田的那湾绿洲。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本文对语文教学现象和日常生活需要以及“读写听说”关系的分析,认为应该重视“说话”教学,提高“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写”尤为重要。“听说读写问”是语文学习应该培养的基本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应将“写”贯穿于其他四个方面之中,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教材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吹向广大教师心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正如春日里的阳光.给我们的教材教学改革带来激情和灵感。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材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多、最严重.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革阅读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2.
每次捧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内心总会涌起一种幸福荡涤心田的感觉。细细品读,如同走入教学的“四季”。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小作家,而应该是普遍提高未来公民的语言素养。写话与习作的能力培养,不仅是语文和其他学科学习的需要,更是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的生活需要。因此,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那样,写话与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展示自我风采。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将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明 《现代教育科学》2009,(2):102-102,34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所以说语文课应该是美的。  相似文献   

15.
生活,永远是语丈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丈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丈的规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丈,语丈无处不生活。  相似文献   

16.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刘国正语)我们的语文教师也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懈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探求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就应该遵循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立足“本”,茂其“枝”.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唤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而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不仅是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深深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扣紧语文之  相似文献   

19.
杂说“杂”     
语文教学应该“杂”。社会科学的文、史、哲;自然科学的数、理、化、天、地、生无一不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为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应该包罗万象,囊括“一切”,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学。“杂”,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古往今来,语文教学都杂收各家之长,博采诸家之道。语文教学不应该怕“杂”。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应该是“内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内化呢?只有一种途径:实践。一、转知为识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是必需的语文知识。学习生字新词,可以说是阅读教学课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师会带着学生认读。但是如何实现知识的转化,这要求教师必须思考能促进转化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