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特征与专项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鹏 《体育世界》2009,(9):58-60
在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推铅球技术过程中单支撑最后用力的作用。根据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特征,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采用切割组合训练方法,使专项力量与运动技术训练融于起,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尤其下肢爆发力和制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再论推铅球的最后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 ,重新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的阶段。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提出了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理论 :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支撑脚着地后积极蹬伸产生向前水平支撑反力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和双支撑 ,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左趾向前水平位移、身体重心速度水平向前增量有积极的作用 ,促进左脚积极着地进入双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在训练中选择提高下肢离心 -向心收缩能力的练习 ,提高力量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要重视少儿最后用力过程中的用力顺序和节奏 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少儿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时往往容易出现臀部后坐、铅球过早离开颈部而产生抛、投铅球等错误动作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推 铅球合理的最后用力顺序和节奏所造成的。他们在最后用力时,在下肢和髋部尚未充分蹬转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和上体就早已经过早地转向了投掷方向。因此,我们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和训练中,一定要让少儿掌握合理的最后用力的顺序和节奏。合理的最后用力的顺序和节奏应该是:当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瞬间时,右腿开始蹬伸并首先发力。然后,随着左腿的支撑与制动,右髋以积极的前移推动上体向投掷方向抬起和转动,  相似文献   

4.
王清  费加明 《体育师友》2011,34(1):10-11
铅球的最后用力阶段是铅球教学的重点,也是推铅球技术的最关键部分,我们的教学科研也多偏重于此,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改进和完善铅球最后用力的效果,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影响力量传递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铅球教学和训练,为改进和提高铅球投掷远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完整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一阶段起着承上(滑步)启下(最后用力)的作用。通过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分析得出,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一个衔接连贯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动作节奏过慢或过快都将影响铅球最后用力动作,影响滑步阶段所获得的初速度。正确的动作节奏应是在保证形成最佳用力的条件下越快越好。  相似文献   

6.
在铅球比赛中,技术水平是取得成绩的核心要素,专项能力是取得成绩的关键要素,力量素质是取得成绩的基础要素,铅球的成绩85%来自于最后用力阶段,本文着重介绍在最后用力阶段影响铅球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于娟  孙玉林 《体育世界》2012,(6):118-11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验方法、结合本人从事多年的铅球训练经验,对在推铅球技术中的左腿支撑用力技术进行实验和理论上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左脚着地后的制动是左腿用力充分及快速蹬伸的基础,对运动员投掷成败起着积极地主导作用,在最后用力的推铅球力量的大小,关键在于左腿,它是推铅球动力的主要来源,所以,左腿支撑用力在推铅球过程中不但起到了制动与支撑作用,而且加大左腿蹬伸的力量与速度,对增加力量向铅球传递的效果及提远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测量法和实验法,对新设计的旋转推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进行实证研究。(1)设计出6项旋转推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包括抗阻180°旋转、抗阻斜坡旋转、抗阻转体、负重转髋跳、抗阻转体、体前快推杠铃);(2)揭示出2项影响铅球成绩的主要专项力量训练手段(抗阻180°旋转和负重转髋跳);(3)采用不同重量铅球来发展旋转推铅球的专项力量中,采用旋转推6kg铅球和旋转推8kg铅球,对提高铅球成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得出结论:(1)腾空阶段和腾空接最后用力阶段设计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对于旋转推铅球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2)应该采用以完成练习的时间快慢来作为其训练手段应用效果的计量方式;(3)采用完整旋转技术投掷不同重量的铅球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过重或过轻的器械对铅球成绩影响都不大,最佳重量区间为与标准球重量相差1~2kg为宜。  相似文献   

9.
投掷项目的素质训练中,力量素质的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投掷铅球的运动技术特征来看,一名成功的运动员在铅球出手前的最后用力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且在不缩短最后用力工作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快动作速度。 铅球的重量是固定的,因而在进行力量素  相似文献   

10.
林丹 《精武》2013,(24):36-36,38
少年男子铅球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铅球专顷力量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专项成缋,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力量训练,但是如何采用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与测评方式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少年男子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并且提出正确的测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推铅球最后用力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铅球的最后用力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认为:不同技术的最后用力各有利弊;最后用力技术应遵循最大做功原则和最大冲量原则;推铅球最后用力顺序是自中同时向上向下发力。  相似文献   

12.
投掷项目最后用力顺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投掷项目最后用力阶段存在问题的分类认识,以及对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特征、解剖学特点、运动环节间力量传递基本原理的深入分析,认为:对投掷最后用力顺序的认识,属于特定阶段用力顺序的认识,对其认识不能脱离该阶段技术自身的本质特征;投掷最后用力顺序是右侧腿的踝、膝、髋肌肉依次发力;用力顺序与力的传导顺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重心及下肢动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运动技术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法 ,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最后一步重心速度变化和下肢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分析 ,对影响标枪运动成绩的运动学因子结构进行探讨 ,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教学、训练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和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分析与对比,结果发现: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第1、2步躯干后倾角过大,第2~3步躯干后倾角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以至于交叉步的动作速度及幅度受到影响;女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下肢前移幅度过小,影响躯干相关肌群收缩;我国男女运动员投掷步第4步都存在躯干后倾角下降较大,左膝弯屈角较小,左侧支撑无力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腿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速摄影机现场拍摄,并通过用影片运动分析系统进行解析对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腿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交叉步”后加快左腿的前摆速度可以形成牢固的双支撑,对重心水平速度的保持与提高有重要作用,并能缩短最后用力的时间。左侧支撑技术是保证最后用力时动量传递和“鞭打”技术有效完成的重要技术环节,并影响着出手高度。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对参加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女子20km比赛前8名运动员后半程中一个复步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后半程中,运用的是步长较短,步频较快的技术风格;腾空时间总体上处于犯规时限的下限,膝关节从着地瞬间直至垂直支撑面保持了可见的伸直状态,但在最后冲刺阶段,膝角出现了模糊伸直过程;身体重心垂直位移、头顶位置上下起伏均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这既与踝关节后蹬伸展离地时机偏早、用力动作不充分有关,也与着地瞬间摆动腿前摆后的前伸着地动作不够积极有关。在注意后蹬动作的同时,还应强化摆动腿积极的前摆着地动作。躯干倾角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左、右腿蹬伸用力不均衡造成身体重心左、右偏差较大的情况容易导致动作外观不稳定而被判罚技术犯规。我国运动员肩髋扭转角度较小是导致步长相对较短的一个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掷铁饼运动的起源、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述。结果显示:掷铁饼运动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掷铁饼技术大致经历原地投掷、上步投掷、侧向旋转投掷以及背向旋转投掷几个阶段;将来掷铁饼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继续提高器械出手速度并保持良好的出手初始状态,加快和完善旋转技术,加强旋转与最后用力的衔接连贯,充分发挥基本技术原理与个人特点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刘绮红 《体育科技》2006,27(2):41-43
本文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支撑与腾空时间之比进行了分析,优秀运动员途中跑时不仅支撑时间短而腾空时间也短,支撑与腾空时间较为接近。这充分说明在快速的跑动中,支撑腿与摆动腿具有良好的蹬摆效果和身体重心向前性较强的技术特征。在短跑技术训练中,如何提高支撑腿与摆动腿的蹬摆效果,进一步缩短腾空时间,针对这个问题,就短跑运动员蹬伸与摆动技术能力训练提出了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对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右腿用力形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大量相关献资料和对优秀标枪运动员技术图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右腿用力的特点,剖析了右腿最后用力阶段的用力形式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