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特别报道”是《河北日报》近年来推出的一个重点栏目。这块以“评说世象、针砭时弊”为主线的舆论监督阵地,仅1999年刊发的触及社会热点、难点的81篇稿件中,就有三分之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报道”这个栏目在选材、采访、写法、视角上已经显现出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营报》的“与老板对话”栏目,已经开办了近四年,在当前新闻界的众多“谈话”栏目中算得上成功者之一。 创意超前 说到“与老板对话”这个栏目的成功之处,必须要先说它的创意。一个栏目,如果创意成功,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半。在“与老板对话”这个栏目上,创意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其创意的成功有这样几点。 首先,它抓住了“对话”即将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新闻表现形式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阿凡提新篇”是北京晚报一九八○年复刊后新创办的栏目。这个栏目,以其幽默、诙谐的内容及活泼生动的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最初给这个栏目撰稿的,是中央民族学院的李耀宗同志。晚报刚刚复刊,他便送来了一组新编的“阿凡提故事”。刊载时加上了“阿凡提新篇”的小栏头。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这是为李耀宗个人开办的“专栏”。后来,工人日报社的孙理同志看到这个栏目的文章,写了两篇,寄给了报社,其中有一篇发表了。这时,人们知道了这个栏目不是一个人的专栏,于是也纷纷给报社撰稿,使这个栏目反映的社会内容更加广阔、深入,富有群众性。  相似文献   

4.
“南京电视新闻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宁 《视听界》2004,(6):26-29
在南京地区每天晚间18:00——20:00的黄金时段,6个频道,八个一小时左右的大型电视新闻栏目同时登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栏目的收视率一路攀升,甚至超过了同一频道的精品电视剧的收视率;有的栏目还取得了每年5000万以上的广告回报。这就是南京地区电视新闻的现状。南京地区电视新闻的高收视率和高广告回报在全国形成了独特的南京电视新闻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和全国兄弟媒体的高度重视。近两年,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和近100家兄弟媒体纷纷来宁调研、观摩。应该说,南京地区电视新闻大战的实践进一步确立了地方台“新闻立台”的理念。作为从业人员有必要审视现状,总结得失,探讨节目的持久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创新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深度报道栏目始于1994年2月28日播出,每天10分钟,已播出近400期。这一栏目至今能在南京地区家喻户晓,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栏目选择了最适合电视特性、最易被观众接受的风格的样式,就在于它所报道的内容紧贴生活、紧贴群众,具有强烈的“土”味,并注意把“热度”、“深度”和“人情味”有机地统一起来,坦诚地评说。这一栏目特性与观众感受方式的一致,赋予了栏目特有的生命力,并在观众中  相似文献   

6.
2002年1月1日,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栏目坚持“民生新闻”的理念,用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之后《南京零距离》迅速走红,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电视节目民生新闻的新浪潮,也使“新闻零距离”的内涵被延伸扩展,成了许多报纸进行新闻报道时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力求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给受众“零距离”的新闻体验。  相似文献   

7.
张晶 《记者摇篮》2008,(12):59-60
今年4月9日,沈阳晚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栏目——“张晶环保视线”。作为全国第一个以记者个人名字命名的环保新闻报道专栏,栏目一经推出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小朋友,“张品环保视线”这个“新生栏目”,运行至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未来的走势更是让人关注。  相似文献   

8.
时下电视地面频道似乎普遍患上了“时间焦虑症”,正陷入新一轮的改版狂潮中——他们只是感到惶惑和不安,出于“变”的本能而去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版。要么对原有的新闻栏目修修补补,要么干脆改头换面,打造新栏目,哪怕变个名字,仿佛也让人安慰。在诸多的求变中“民生新闻”是叫得最响的一块招牌。南京有“南京零  相似文献   

9.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0.
《新闻知识》在丰富多彩的栏目之中。又增加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栏目——“改改评评”。编者简明扼要地提出开办“改改评评”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刊物的知识性和实刚性,提高读者的鉴别水平和改稿、写作的能力。显而易见,开办这个栏目,能荟萃海内新  相似文献   

11.
河北电台经济频道北方快车晨光号“建楼读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栏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个栏目所涉及到的不光有新闻事实,更有对这些新闻事实的评述。在“观点”、“思想”、“理论”已成为新闻本身的今天,这个栏目的思维与判断更凸显出教育听众、启发听众的巨大作用。下面就近来收听“建楼读报”的感受略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屠晶靓 《视听界》2005,(3):29-31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光是叫“零距离”的新闻栏目就有二十多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总数超过一百。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在记者节期间,为2003年中国记者打造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风云榜,这项活动在全国媒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整个社会的关注度也极高。中央电视台打造的这个风云榜,是在中国已有了“范长江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前提下,又推出的一项记者职业的特别荣誉。这项特别荣誉意味着什么?风云人物的标准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产生风云人物?这种活动今后每年都开展吗?带着以上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制片人梁红和张国飞。  相似文献   

14.
“梨园春”栏目导演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园春”栏目是河南卫视以表现河南戏曲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晚会栏目。现场直播,戏迷参与,演员现场真唱,每期一个戏曲小品、一个戏曲MTV等都是这个栏目的特点。如今,无论是栏目特点,还是节目质量,它都初步具备了走向全国的条件。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栏目除了要有贴近栏目特点的高质量节目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播出密度。  相似文献   

15.
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在CNN的网站主页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增加了一个栏目——“公民记者(CitizenJournalist)”。CNN网站通过这个栏目向所有“公民记者”——普通网民发出信息,征集有关这次风灾的文字和图片,请“公民记者”们直接向网站贴送。  相似文献   

16.
从2002年11月起,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做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17.
1963年末的一天傍晚,雪后初晴,空气特别清新,胡乔木走出了颐园,在中海的岸边上散步。他若有所思地在前面慢慢走着,我和他的行政秘书在后面默默地跟着。当年形成了一个习惯,他不先说话,我们谁也不言语。 我们走到了一座小桥的桥头上,胡乔木忽然停止了脚步,回头问我:“《光明日报》开辟了一个‘报刊文摘’栏目,你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接着我又补充了一句:“这个栏目设置了很长时间了。”胡乔木说:“这个栏目设置的好,它从各种报刊上选摘刊载一些学术文章,抓住了读者的求知心理,  相似文献   

18.
《档案天地》改版改革,我们又议出了一个新栏目,初步考虑,叫“揭示历史的名词”。这个栏目,是与王潮、张继卫等同志交谈时得到启示。当时考虑要新设的栏目叫“一档一议”。结果,骑着马找马,就找到了这个“历史的名词”。照此思路向前走,以后。我们会找到更多的“好马”。《档案天地》刊发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钱江浪花”这个栏目是去年10月24日在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亲自建议、总体策划并且具体指导下创办的。11月6日开篇,到今天为止,连续发表了72篇文章。这72篇文章发表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省委领导的多次肯定。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对这个栏目直接指导、关心、过问有10次之多。此栏目也引起了中宣部的关注,《新闻阅评》专文作了介绍,丁关根同志作了批示。同时也开始引起新闻界专家、学者的注意。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首先在报社内部召开了一次采编业务研讨会,接着又在绍兴、宁波等地召开了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的意见。为了更好地把这个专栏办好,使这个栏目真正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栏目,我们还很需要得到专家和学者的指点,所以我们邀请了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来参加这个会议。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6月28日和29日消息中出现的差错提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份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