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早已有了共识和定论,但对其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内容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分歧。文章认为,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和论著的理解中存在前后矛盾,正确的理解应是:二者的统一针对它们的存在,二者的对立针对它们的实现,并且它们的存在与实现也是辩证统一的。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与实现及其辩证关系,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矛盾修饰法(oxymoron)作为一种常用英语修辞格,往往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在特的语境中,矛盾修饰法的巧运用独具艺术魅力。在结构上,矛盾修饰法是由形式对立而内涵统一的词汇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语用功能来看,矛盾修辞法是通过同一事物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新颖的涵义。正确理解矛盾修饰法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世界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更深层次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精神劳动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已往商品交换关系所能达到的一切领域,人们"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把复杂劳动等同于简单劳动,用物质标准去衡量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就必然会导致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精神劳动产品的价值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与存在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因而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它所反映的是客体事物的属性同人们的精神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另外,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精神劳动相比,在劳动目的、劳动权利及其产品的社会属性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劳动均显示出不同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衡量其价值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政治经济学的定量标准,而必须把精神劳动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角内加以考察,确立哲学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哲学的高度首次探讨了人的潜能素质生成获得过程及其特点。本文在具体分析了其潜能素质基本层次生成获得的具体活动的基础上指出,人是领先自身活动来生成自己、获得自己、展示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活动存在物,人的潜能素质就是通过人的自身活动来生成获得的。它的生成与获得过程具有以下特点:即它体现了同化与顺应的辩证统一;受制于环境、超越环境的辩证统一;是在对象化功能实现活动中不断建构完善自身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自觉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艺术是教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活动有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征;教学艺术既有着一般艺术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着教学自身的个性特点;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发展及其风格形成,体现着他们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特点的常教常新的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育”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看来,教育活动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不仅内在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维度,也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不仅意味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统一,而且还意味着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方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统一的物理体系必须首先建立统一的数学体系;统一数学体系必须以辩证逻辑为基础。用数学语言描模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原理”、“共性个性原理”、“量变质变原理”以及“否定之否定原理”是统一数学体系的核心和形式,也是建立统一物理体系的根本。相互对立的数学命题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对立的物理现象是辩证统一的;数学和物理二者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可用全息赋数理论和全息概率理论描模辩证统一关系,以探求数学的统一、物理的统一以及数学和物理两者的统一的途径。统一的理论是辩证的理论、全息的理论,统一的目的之一是它们的简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的社会实践具有二重性,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重复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深入探究实践的二重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旅游经济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经济。桂林旅游经济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具有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三者相统一的特点。桂林农林产业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长足发展;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趋向合理;生态产品生产初具规模。桂林旅游经济与农林产业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必然要求。从本体论看是主客体辨证统一的现实必然;从认识论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要求;从方法论看是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的必然选择;从价值论看是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是有别于物质资本的特殊资本,运用辩证法分析其特征有利于深化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并实现科学开发。人力资本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要求开发动机与被开发者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要求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辩证统一要求人力资本自由、有序、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生产性与消费性的辩证统一要求在满足消费需要基础上发挥生产性;时效性与可再生性的辩证统一要求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本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专用性与通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在强化专业素质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矛盾双方组成的统一体,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能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 ,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休闲观形成的实践机制是由主客体、工具、规范、目标和环境等功能性要素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其各要素系统以其特有的功能特性构成了休闲结构的基本关系,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休闲观的外在客观机制、内在主观机制和辩证扬弃机制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最高价值。正义并不神圣,它是伴随着矛盾的出现与消解的发展过程。是非对抗性社会矛盾发展的稳定状态。在辨证唯物主义视野中,正义是抽象与具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普遍与特殊、变与不变、历时与共时的辩证统一,是从低级向高级、理想状态到更加理想状态的螺旋式发展,这也是正义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探讨生产力标准应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又要运用辩证法方法。文章指出:生产力标准既是真理标准又是价值标准,既具有一元性又具有多样性,是真理与价值、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生产力标准的多维性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生产力,也要重视社会生产力;既要重视物质生产力,也要重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同时还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唯实践主义标榜以实践为基础,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张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唯一基础,认为离开了实践的自然对人来说等于“无”,等于不存在,无法处理好“实践”与“物质”两个范畴的关系,是“实践本体论”。唯实践主义使得主体的主观规定走向绝对封闭,从而陷入了“唯我论”的泥淖。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实践主导原则的统一,才能克服唯实践主义的理论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大理论创新成果。从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的辩证统一;立足国情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方面探索其所蕴涵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