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禅词综论     
禅词是蕴涵着禅理的词 ,它最早出现在北宋中叶。宋代禅文化背景的形成 ,禅悦之乐的自觉生发 ,宋禅语言观与性情观的革新 ,是禅词兴盛的主要原因。禅词的美学内涵主要有模糊美和不隔之美两种形态。禅词是在宋代文化背景下宋人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促发的一种文化时尚的结晶体。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空灵的境界、遮诠式的创作原则、禅悟式的评论方法、离合态的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用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首先表现在对语言和理性的超越,这尚属禅的表层超越;对意识中的生命与万物和时空的隔阂的超越则是其创作对禅的深层超越。贾平凹创作中禅的超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探索有关。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加世纪上半叶,学界学者们主要采用思想史、史学、文献学方法,结合中国考据方法研究禅宗。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60—80年代,中国学界的佛学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史学方法。禅宗典籍的原始资料都是由古汉语构成的,虽然有若干自身创造的名词,但多数是借用传统的古语。如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方俗词。因此,方俗词研究方法是研究禅籍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古史传说中的禅让故事,以魏惠王欲禅让于惠施为发端,宋太祖黄袍加身为终结,成为相对和平地交接政权的主要方式。从形式上,禅让可以分为外禅和内禅两种。外禅是指皇帝将皇位拱手让与外姓异氏。内禅则是指皇帝在世时将皇位传给继承人,继承人必须是皇帝亲子或同姓宗族之子。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内禅并没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与山水千丝万缕的宗族式的血缘关系,使山水成了生命的图腾、文化的图腾;山水成了生命的禅床、文化的禅床,文化在禅床中涅槃了。  相似文献   

7.
琐谈茶与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起源和内涵、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和制茶、禅与饮茶的向外传播四个方面,揭示中国茶与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烂若星河的诗海之中,常可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的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炎炎夏日里,品读那些禅意盎然、禅味悠悠的绝妙诗歌,暑意顿消,一种清凉惬意的感觉便会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0.
禅是佛教精神的精髓,诗是文学殿堂的奇葩。禅诗是诗僧诗人的参禅悟禅之结晶,它以其禅味寓其理,以其诗味耐人吟咏,以其依托自然意象的描写,来悟出禅理,启迪人生。禅诗意境深远,韵味十足。基于去妄归真,万法虚空,性本清净三个诗主题来探讨禅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现当代的化巨人、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对当代的诗歌创作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对其诗词的研究,谈其对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多,而对其诗词的历史渊源的探讨较少。对毛泽东诗词从中华民族化精神与艺术形式传统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它与唐宋诗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对古典诗词的化精神传统及艺术形式的全面继承、批判、超越与创新,对于繁荣当代社会主义的学艺术的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缠令考论     
缠令兴起于北宋,消亡于元代,几与诸宫调相始终。缠令是同一宫调内诸种曲调相结合形成套数的首创,它与诸宫调一起,是我国元杂剧曲牌联套形式的开路先锋。缠令上承词体文学,下启戏曲文学,可谓两者之间的过渡桥梁。  相似文献   

14.
妓女与词     
文章旨在弄清唐宋间人士大夫与妓女的关系中所包含的文化,审美和精神,化述包括三个方面,当时社会的妓女制度与妓女本身的素质,词人与妓女相交的文化风貌,词人对妓女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5.
词,是一种声音艺术。从其创作到接受,无不诉诸我们的听觉意识。词中包含有许多声音意象(简称"声像"),对词之情感、意境、风格及文化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其中鼓声,作为乐器"声像"之代表,在宋词中频繁出现、形态各异,有着独特的情感表现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晚年大量创作禅诗,其自有社会政治原因,更有王安石个人方面的因素,这些晚年创作的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谓“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7.
词原为一种依声填词的音乐文学样式,后演变为长短句的抒情格律诗,其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这也就使词乐研究与词律研究既同出一门而又有分别。由于曲谱的唱法失传,现代的词乐研究已多非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而是音乐文献的考释,人们更多地关注词之起源的理论探讨。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宋末元初遗民刘辰翁是辛派词人后期的代表人物,其元宵词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元宵词超越了宋代节序词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的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隐含了深沉的寄托,深刻地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遗民心理,在词史上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北宋之间,由于时代的原因,词论家都主张复雅,但是,古人所说的雅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风雅的反映现实的精神,这是雅正的合理内核,一指文艺为政治服务,往往造成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预.北宋后期李清照的《词论》继承苏轼门下晁补之《评本朝乐章》的韵味观,对词提出了情致加典重的要求,代表了雅正的正确方向;南宋初阳居士的《复雅歌词序》则把文艺的政治作用强调过头了,对中唐至北宋的词作基本取否定态度;同时的王灼、胡仔等人转而继承晁补之、李清照的词学观,一方面强调雅正,另一方面坚持词的韵味,促进了词的发展.正由于有了李清照、王灼等人对苏轼、晁补之词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才有了南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北宋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北宋婉约词有着蕴藉含蓄的词情,文入画派有着“迥出天机”、“参乎造化”的写意风格,词与绘画在文人士大夫的抒情中有着共通的艺术精神。从色彩描绘、时空意识、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等方面探讨了绘画美学思想对北宋婉约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