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陈青 《青年记者》2022,(4):44-46
受商业资本体育运营、网络体育报道和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发展影响,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饭圈化"愈演愈烈并走向失范."造神式"吹捧体育明星个人、过度追求娱乐性内容和病态追星行为泛滥成灾,急需多方力量合力进行匡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青少年明星崇拜作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媒介制造的明星成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首选,追星已成普遍现象,偏执追星是一种病理性准社会交往.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对病理性准社会交往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嫱 《新闻记者》2007,(6):16-18
最近,歌迷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成为全国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更是两岸三地媒体连续数天报道的头条新闻。偶像崇拜是许多青少年成长的一段经历,而杨丽娟的追星悲剧,更为追星族贴上了疯狂非理性的负面标签。  相似文献   

4.
13年的疯狂追星,兰州女青年杨丽娟为刘德华赔上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赔上了全部的家产,赔上了老父的性命。这一家破人亡的悲剧,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与反省:青少年追星本是青春期出现的正常文化现象,这一正常行为为何最终演变成病态的疯狂?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通过对桂东南某农村初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中依然存在:媒介素养教育呈"原生态";农村青少年也存有"追星"倾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偏应试指导轻媒介素养教育等。鉴于此,建议多方培养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学校应建立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为主、渗透式多层次教学为辅的教学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等作为改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15岁的少女杨丽娟因崇拜香港某明星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还闹得倾家荡产,家人无法正常生活,父亲丢了性命。在这个时代.媒体似乎也成了“明星工厂”的制造者。那么,媒体该如何引导?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方面是媒体传递信息的日益同质化,另一方面又纷纷打出分众服务的旗帜,在迎合拥有较多管理、消费、时尚话语权的“主流人群”信息诉求的同时,面对几乎没有话语权的青少年,媒体却经常出现集体失语,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青少年的引导责任。尤其是在青少年偶像崇拜这一当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的处置上,媒体扮演了一种明显的责任缺失角色.有些媒体对明星过度渲染,使不少青少年卷进了追星的队伍。细析缘由,媒体责任自然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7.
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成为2007年娱乐新闻的一大热点,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一个普通人的追星事件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仅仅是因为杨丽娟的病态心理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吗?在杨的追星事件中,一些媒体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策划者",正是媒体的这种"问题策划",引起了人们对媒体如何正确进行新闻策划的再度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祝培茜 《东南传播》2021,(3):113-115
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交往关系一直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准社会交往"视角下学界更多偏向于对于青少年狂热追星的病态心理探究,而基于此视角探寻明星媒介形象传播的文章较少.本文选用更具特色的养成系偶像TFBOYS为研究对象,发现粉丝与偶像的"准社会交往"关系为促进明星的媒介形象建构做出了贡献.在粉丝团"养成"满足感的不断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支持、维护、保障偶像形象的作用,也为偶像的未来塑造之路提供了新的介入力量.  相似文献   

9.
"追星女"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6次进京,3次赴港,耗尽青春、家产,老父为此卖房甚至几欲卖肾,绝望中终于蹈海自溺走上了不归路.这条能挣到无数眼球的新闻自然引发了媒体报道的狂潮.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少儿报刊协会统计,全国目前有少儿报刊230多家,其中属于综合性的报纸有30多家。作为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纸质媒体,少儿报刊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追星”现象泛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少儿报刊如何很好地担负起教育责任就成了极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在整个追星事件过程中,媒体通过提供资金和各种帮助“积极”介入事件之中,对病态追星行为反复聚焦、特写、放大,进行大肆的宣传炒作,营造着疯狂追星的社会氛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曹奕萱 《今传媒》2011,(6):57-59
大众传媒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大众传媒环境则是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境。如今,"电视机前的一代"已不再是新鲜词。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童年的。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它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塑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力。电视这一媒体迅猛发展和急速扩张的影响力,使得"看电视"俨然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走出死胡同     
走出死胡同李庄近来不少地方出现“追星热”,搅得一些青少年如醉如狂。“追星热”祸源之一是“捧星热”.一些传播媒介的少数人掀波推澜,有的简直是始作俑者。“星”是可以写的,他(她)的敬业精神、艺术造诣以至奋斗历史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不少读者很关心,希望从中获...  相似文献   

14.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刘翔在两会报到处一亮相,等待多时的一群记者便蜂拥而上,报名处的不少工作人员也举着签名本争相追星."飞人"手捧着那张红色的委员证和沉甸甸的材料袋,带着几分忐忑和尴尬,敷衍着、回避着,快步离开人群.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及其祛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一段时间,追星"明星"杨丽娟一时成为媒介的新宠,但杨家悲惨的结局使得有良知的人们不断地质问:是谁制造了刘德华的"粉丝门"悲剧?香港《文汇报》社评认为:内地部分媒体早就介入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全过程,推波助澜之下,令事件愈演愈烈。在助长杨家追星疯狂行为乃至酿成杨父蹈海身亡方面,部分传媒难辞其咎。杨父身亡后,部分媒体又出钱把杨家母女接到深圳,从深圳接到兰州,再从兰州接到北京接受歌手捐赠。在所谓‘新闻策划’下,  相似文献   

16.
自霍顿和沃尔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以来,传播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准社会交往与社会交往的相似性,并将准社会交往作为正常社会行为的维度进行考察,最后对儿童准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青少年的偏执追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蔡骐 《东南传播》2011,(12):1-5
青少年“粉丝”是大众文化浪潮中新崛起的族群,其现实存在受到了性别、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学校教育以及大众媒介等要素的影响,同时,促成其行动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认同心理、从众心理和宣泄心理。不过,“粉丝”身份也并未使青少年完全盲目地去迎合消费狂潮,他们对追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均有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区域性差异也对...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在"杨丽娟追星事件"中,媒体不但没能对杨丽娟及其家人进行正确引导,实施应有的人文关怀,部分媒体甚至成为其"疯狂"追星行为的推波助澜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媒体在"杨丽娟事件"中的作法,探究该事件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缺失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刘继辉 《记者摇篮》2012,(10):34-35
当下,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信息社会的到来,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进程。因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进行重点研究,因为这一群体在年龄和心理上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缺乏媒介识别能力、沟通能力差、判断力不够,较容易显现出社会化的异常。而电视传媒作为对青少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效,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充分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对青少年群体进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