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亮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明月几乎是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更具有无限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明月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据杨义统计,在李白1166首诗歌中,出现“月”字达503次。这些频繁出现的“明月”饱含着女性文化的光辉,以各种方式组成一幅幅奇幻飘逸的意象群,表现了诗人个性中温婉深长的一面。其中也潜隐着对文化的独特品味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有着无限的遐想。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而当明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所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对月亮可谓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5.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字,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后一句单句看,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万里征战,少有生还,  相似文献   

7.
寒砧与相思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大量意象。由于文化心理的长久凝结与积淀,成为触发人们某种感情和情绪的象征性符号。诗人借助种种意象来传达人们普遍的情绪。古代相思诗歌中常用的典型意象有明月、孤雁、流水和寒砧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月”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意象,一直受诗人词者的宠爱,形成了一种东方人特有的“明月情结”。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时,常常会有“月”的意象出现,准确把握这个意象自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赵洪 《湖南教育》2002,(13):49-49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仅用淡淡的几笔就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苏轼称“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非常明白,但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这就得借助想象。再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学生透过想象,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近在眼前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决定了学习诗歌必须感悟。感悟是学习诗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得到的独到体验和某些发现。感悟是一种高于想象的能力,它要求不仅能想象到诗歌…  相似文献   

10.
王辉 《成才之路》2009,(23):37-38
一、诗词名旬导入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生动,学生喜欢朗读和背诵,很多名句都能出口威诵。而且这些内容学生熟悉。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导入:  相似文献   

11.
于秀琴 《成才之路》2010,(24):40-40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助诗歌,抒发“大江东去”的豪放。吟唱“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在诗歌中,我们能听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什么诗歌,都是用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  相似文献   

12.
加强初中语的诗歌教学符合学生的阅读发展特点。人从婴幼儿起似乎就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那韵语形式的歌谣、谜语,有意义的、没意义的,孩子们能倒背如流!及至进了学校后,“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孩子们口念心记着这些美丽的诗句,同样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中,写月的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描写,可以从一个角度管窥李白文化心理。李白诗歌月亮意象反映了李白对自我的高度肯定、超脱凡俗的理想追求和他的赤子真诚。李白将自己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及女性比作尊贵华美的天上月,与之交流、相知;李白虽然大半生都在四处奔波,却以诗歌的方式构筑了一个依然超脱凡俗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里,明月占据了相当重要位置;在李白心中,故乡和朋友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诗人对月亮意象的格外珍视,诗人也用月亮意象表达他对故乡的真诚眷念、对朋友的真诚思念。  相似文献   

14.
李白瓢逸浪漫的诗风源于他的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构成了李白诗的宇宙境界,宇宙境界的具象化表现是他极具个性特征的诗歌意象,咏月,赞月是中国古典诗歌惯常歌咏的主题之一,而明月这一意象只有在李白这里才得到最丰富最充分的展现,咏月诗的魅力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它是形成李白宇宙境界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望月怀远是古代诗歌吟咏不绝、屡见不鲜的话题。古往今来,月既是故乡的烛火,又是他乡的辉光。也因此而成为诗人们天马行空似的联想的依托。盛唐诗名早著的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就是如此。这首诗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切入,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视野广阔的海上明月图。让人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高悬长空,四海与共,给人无穷的遐思。诗人借月起兴,虽说“天涯”未必真是天涯,  相似文献   

16.
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毛泽东诗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意象,含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艺术形象分事象和物象,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固定的关系,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意象可使诗词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陈颖 《湖南教育》2007,(11):30-31
熟悉阅读诗歌的策略,重构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诗化心灵的过程:探究诗歌文本。直观诗歌意义;感受诗歌情景,孕育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真情,进入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9.
兰海林 《快乐阅读》2011,(11):120-121
诗歌鉴赏大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这样有利于测定学生实际鉴赏水平,但同时也最容易暴露学生们在鉴赏方面的问题。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四忌。忌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原题:阅读晏殊的《蝶恋花》,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相似文献   

20.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吐辉播明,似冰雕玉琢,留给人们无限情思。历代文人墨客面对中秋月更是吟诵不已,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李白一生把明月当成自己亲密无间的朋友,经常“邀明月”为伴,开怀畅饮。他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可明月却与天地长存,永放光辉。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的游子,仰望明月,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表现了望明月而思乡的情感。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