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多思出好稿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的座右铭就是多写多练,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多写多练,有时甚至一天就写好几篇。看到不久报纸刊登的几个小“豆腐块”,我为自己的“多产”暗暗高兴。  相似文献   

2.
吴定新写这一组习作的动因是什么?他对自己的习作是怎样看的?我们的读后感又是什么?吴定新专门为这一组习作附了一封信。我们还是先读读这封信。教务处:我先从写作方法上与老师们一起探讨这篇《选票能否定乾坤入这篇稿子报道的事实,是我亲历亲闻的,有具体的新闻要素,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文中没能进一步明确。此类稿子在《纸上谈兵初中《新闻怎样出新卜节已有较详细的点评在我还存在疑问:-\我的这篇《选票能否定乾坤》算不算是消息报道,能否冠以“本报讯”?在写作程序上好像与以前采写的稿件不一样,自己都搞不清耍的是什么花样…  相似文献   

3.
勤奋出新     
我是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的一名特约通讯员。两年前我还不懂怎样写新闻,但通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不断提高和丰富了我的写作水平和经验。截止1989年7月18日,我已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399篇。要写好新闻,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勤奋”。在新闻写作上,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要突出“新”意 1988年度,我被伍家岗百货商店聘请为名誉柜长之后,接触商店的工作多了一些。该店经理胡兆英白天脱产参加中专班学习,晚上和星期天仍坚持站柜台,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想写篇稿子,可类似这方面内容的稿子,报纸上见的多,如何使这篇报道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5.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6.
1985年冬,我在当新兵时,被《新闻知识》上登的一篇篇刻苦写稿的动人事迹所感动,于是,我就选择了新闻写作这一成才之路。起初,我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对部队生活的熟悉,见什么写什么,每天都熬到深夜。但报刊、电台毕竟不是部队的黑板报,寄出去的稿件都泥牛入海。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决心从头学起。每天训练紧张,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我就抓住那些不起眼的零  相似文献   

7.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8.
收获与谢忱     
温建波 《军事记者》2001,(11):42-42
我是二炮士官学校的学员,也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今年4月份参加了贵中心举办的函授学习,自从收到教材后,我每天都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不到半年时间,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已有了进步,在采写的30多篇稿件中已有4篇在驻地报上发表,虽然上稿率并不高,写作水平与别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点希望。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我已经当了4年兵了,可是直到今年才与新闻“结缘”,以前虽也有过写作的冲动,但始终没有勇气。即使有时真想写,拿起笔时脑海中却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脑海中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9.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0.
写什么?这是个老课题。从第一届新闻函授开办之日起,我们就多次说明,一年的函授学习,时间并不长,主要应当学习两个本领,或者说,为解决两个问题打下一点基础:一是知道写什么?二是知道怎么写。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些。按照思维规律和办事程序,只有首先明确了要做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考虑怎么做。这好比盖房子,首先要确定“盖什么”(是楼房还是平房,是中式还是西式,是商店还是宿”舍等等)然后才进入“怎么盖”(设计图纸,筹备材料,确定工期,精心施工等等)。就写作的全过…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2.
第一篇新闻稿的发表告诉我:初学写作,要在短上狠下功夫。那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天,领导把新闻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想,新闻有啥难写?连续二十天,我一下子采写了十多篇,却篇篇都没能变铅字。在我灰心之时,《河南计划生育报》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是写民兵宣传计划生育的。拿出样报一看,原来我写的千余字的稿子在报上变成一百八十九个字的简讯,经过仔细对照,揣摩,才发现只有登出来的一百八十九个字有新闻价值。我想新闻就是要短,只有短,才能使你用最精炼的语言。在短上下功夫@张英俊  相似文献   

13.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14.
我是退休之后(5年前),60岁才开始写新闻报道的。那阵子,我对新闻知识全不知晓,只凭热情用笔去颂扬老人中的好人好事,一年写了50多篇,篇篇如泥牛入海。可我没有灰心。我想,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下定决心要多“磨刀”。第二年写了100多篇,仅被区广播局采用20多篇。1991年被聘为北京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通讯员后,“磨刀”更勤了,上稿数也一年年增加。1991年被中央、币、区新闻单位采用48篇,1992年93篇,1993年132篇,1994年175篇,还荣获市区征文奖7次。我是这样“磨刀”的──首先,在学习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总编辑: 上次我冒昧寄去一篇有关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稿件,已在第三期被刊用,我是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我的第一篇心得文章能在贵刊上得以发表,同事们说,“《新闻战线》是起点高、要求高、质量高的刊物,发表文章不容易。”压力来自于您作为国家级刊物《新闻战线》的总编,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篇普通投稿,处理得如此认真,值得我们学习。我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呢? 前几天,我又收到贵刊编辑写来的一封信,鼓励我再接再厉,多写精品,并…  相似文献   

17.
一防“以量取胜”。“我写两百篇,就不信征服不了编辑”。初学者为了打开局面,赢得编辑好感,往往会步入“以量取胜’初低层次徘徊。即便能偶尔见于报端,也只是编辑同志对一位“黑夜探穴者”的恩惠与鼓励,是汪洋大海里一点小小的浪花,并不能真正提高和体现自身的写作水平。为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多写,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以质取胜”这一关键。二防“急功近利”。“要想见报,请写~句话新闻”。有一次我们发现一名战士在看报时,记下了不少地址,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告诉我们,“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政短”’。他认为辛辛…  相似文献   

18.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记得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写稿热情很高,不管什么线索抓到就写。60多篇稿件未变成一个铅字。一次,我采访到一对同在一个营的孪生兄弟双双立功受奖的线索后,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小通讯。新闻干事看稿后对我说:“写稿得先界定好体裁,这样的素材适宜写成消息。”我按他所说的对线索材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写成…篇一300多字的短消息。稿件发出没几天就被《前卫报》刊登出来。这使我认识到:写稿光凭热情,不分体裁,见什么写什么是不行的(应该根据不同材料,酝酿好稿件体裁再动笔。换个体裁天地宽@唐跃辉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