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位晚报总编最近看大样时,常常为自己的报纸缺少有影响有分量的报道而摇头感叹。这是因为每到7、8、9三个月,便“进入新闻淡季”。其集中表现是稿源不足,无论是稿件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比其它月份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不外是这三个月为高温季节,一些记者、通讯员有怕苦怕累怕热的思想,采访不深入,自然也就写不出什么好的稿件来,有的新闻线索则干脆放弃,这样一来版面上代之的是相当一部分内容、写作都较平淡的报道。其实新闻与商品销售是不同的,本不该有什么“新闻淡季”。商品销售由于消费趣味转移,季节  相似文献   

2.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公正、客观。这在新闻界已被再三强调。那么,舆论监督稿件的编辑环节在避免侵权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当了几年新闻编辑,处理过数以千计的稿件。有不少稿件的结构、句式,甚至词句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上水平”、“登台阶”、“迈大步”,“新气象”、“新面貌”、“新局面”等等。如果我们把这类词汇密集式组合硬塞给读者,那关于改革的报道很难有什么新鲜感。印象:经济新闻写作中的“技穷”。但细一分析,这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词汇的贫乏。一般化的稿件,导语中列上几个数字,然后便是“新台阶”、“跃上新水平”,出现“新面貌”、“新格局”之类。汉字近义词、同义词毕竟有限,语言大师也难造出几个新词儿来。问题出在内容上。经济报道中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稿子,记者  相似文献   

4.
隗鹏 《青年记者》2007,(11):58-58
无论什么样的稿件,在写作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为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逾越三个关口.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新闻即是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它要求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编辑部,并刊登或播出,尽量缩短事件发生的时间同刊登或播出的时间差。做不到这一点,突发性新闻就失去了价值。新闻基础理论提出了五个“W”,即新闻的五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什么人和什么原因。既然是要素就应该每篇新闻不能缺少,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并非如此,特别是一些写得质量较高、发稿又迅速的突发性新闻,  相似文献   

6.
王春潇 《东南传播》2010,(10):168-170
事件回放 “有些新闻看似突发,其实是有其预发征兆的。记者要时常提醒自己:‘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在实践中,这三个问题时常被电视新闻从业者所忽略。”《挺进宝庄村》报道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在直播前回答出了以上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8.
在夜班与稿件打交道时常遇到一些“险情”,深感有些报道人员对“新闻真实”缺乏应有的坚持。前些天为军报通讯员培训班学员讲课时,我先当场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客里空’含义的请举手!”遗憾的是,在40多位学员中举手的只有1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帮助刚步入新闻工作行列的同志切实了解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报道失实的危害,同时提醒“老新闻”们自觉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为什么必须完全真实?这首先是由新闻的属性决定的。什么是“新闻”?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事…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种困惑,就是新闻报道难写。编辑部也反映来稿中“一般化”的稿件太多。什么是“一般化”的报道,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是主题重复,手法霄同,经常“撞车”的稿件;二是反映节日活动、农事活动、生产进度,唱“四季歌”的稿件。出现“一般化”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避免“一般化”的方法也很多。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觉得主动出击抓问题,是克服“一般化”报道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问题”,也就是新闻作品的主题。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大小、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问题抓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我搞通讯报道10年,共有2500多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特别是在1988年,对我来说是个丰收年。写稿出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投稿渠道拓宽;二是稿件质量有所提高;三是有份量的稿件多了,不少言论登在头版上。我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这就是“自我催熟”。所谓“自我催熟”,就是有意识地催促、鞭策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  相似文献   

11.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马年的秋季,对他来说,真是硕果累累。9、10、11三个月,首都13家报刊相继采用了他40多篇各类体裁的新闻作品。《市场报》开辟两个专版刊登他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新闻照片.这期间,他还有两篇新闻稿件获奖呢。然而,他并非大报记者,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地区小报。他爱看报纸、学报纸。也许,他的新闻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甘肃正宁县农村。这里是陇东老区,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使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但这“新闻”怎么个写法?于是,报纸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魔力”,从生产队借来报纸仔细阅  相似文献   

12.
有些记者、通讯员,按照“到了什么季节,就要宣传什么内容”的规律,今年写的稿件如果没“命中”,到了明年这个季节,便又翻腾出来稍加乔装打扮后再寄出去。据说这叫“冬眠”稿件,到了季节就会“死而复生”,旧闻变新。我认为这样做的害处极大:一是容易使新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深度报道?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程中提出的“三层报道”概念。“三层报道”认为,新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所作的评论性和分析性报道。第一层报道是指倒金字塔结构构建的“消息”或“硬新闻”,而后两层,就是以深度展示新闻内涵为旨趣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5.
所谓“带响新闻”,就是有反响的新闻。这样的新闻稿件往往十投九准。 那么,“带响新闻”要具备什么要素呢?我归纳了四条:现场、独家、问题、新闻。 首先,它得是新闻。是对“当前最新发生的或过去早已存在而现在发现的有意义的事物的报道”。关键是“新”和“有意义”。像前年长江发大水、去年南斯拉夫打大仗,那些及时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报道:武警8731部队党委在报道骨干中强化“质量至上”意识,精心研磨稿件,使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在各报发表稿件114篇,“命中率达70%以上。今年以来,他们在提高稿件质量上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拿出2万多元经费为基层报道骨干购买新闻业务书籍,并请当地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上门授课,帮助大家提高实际写作能力;二是选择优秀报道骨干到当地新闻单位学习,让编辑记者手把手地传帮带;三是严格审稿制度,不让武警8731部队在抓稿件质量上下功夫@曾瑾  相似文献   

17.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1995年第一期刊载童兵教授文章《报纸由谁唱主角》,读来颇多启发。童教授的文章侧重于探讨当前的报纸杂志化的问题,但我以为,在注意报纸各种专栏、专版增多,防止报纸杂志化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报纸新闻版(特别是要闻版)中的非新闻倾向。翻开我们的报纸新闻版,特别是要闻版,头题、二题、三题稿件极少昨日讯(除了会议消息、领导人活动等),甚至本周、本月的新闻都很少,常见的时间要素是“几年来”、“近年来”、“去年以来”、“年初以来”……。占据新闻版的大部分稿件是生产报道、经验报道、典型报道以及会议动态、讲话摘要等等,其中大多数稿件很难与杂志报道区别开来,有的甚至难以区别于工作报告和总结。新闻版的非新闻倾向,主要源于将新闻与宣传对立起来。这使得新闻版甚至是“要闻版”缺乏较强的新闻性。报纸,特别是各级党委的机关报要不  相似文献   

19.
翻开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后勤部的荣誉册,其中新闻报道工作可谓光彩夺目,3年来,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2100多篇。知道底细的人都说,这和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王殿斌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分不开。(一)王主任曾说过:“新闻报道抓不好,不能算个好领导。”在他千头万绪的工作日程表上,新闻工作总是摆在突出位置。他专门有个新闻线索记事本,每年的报道思路列成表,每季都有具体的采访计划。后勤部机关大交班会专门列了一个“新闻干事座”。王主任说,不是让新闻干事通过一次会写出什么大稿件,而是让其了解全局,掌握动态,为采写打下基础。部里…  相似文献   

20.
我连续三年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新闻学会、记协主办的市辖新闻单位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活动。看了今年市属各新闻单位报评的新闻作品,有下列印象: 重视新闻 创优第一 实践表明,好新闻参评稿件的水平,往往是衡量参评单位创优、评优指导思想的尺度,也是检验参评单位新闻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届参评作品的质量比上一届有新的提高,不论在新闻题材的扑捉上、报道角度的选择上、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新闻敏感性的体现上,都呈现出了可喜势头。这一事实说明,市新闻战线的有关各级领导对抓新闻宣传是重视的。新闻单位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究竟应当抓什么?这是新闻界在理论上虽认识似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