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和自编问卷,对北京林业大学1537 名在校本、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与全国正常同龄人相比,林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略低;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课外身体锻炼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不是去留问题,而是改善问题。为充分发挥健心功能,建议体育课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兴趣,增强动机,尤其应关心女生、农村生。此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场馆设施,扩大选修项目。  相似文献   

2.
袁存柱  王颖 《体育科技》2005,26(1):70-73
通过自制问卷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来源、年级、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关系密切;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和锻炼项目来看,海南省高校体育师资的专项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1.研究目的通过了解目前甘肃政法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特点,经过理论分析与探讨,阐述学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体育锻炼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措施,缓解抑郁.本文通过我校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的措施,缓解抑郁。本文通过我校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介绍和分析,期望对我校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其发展具有启发价值,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40-14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BES)和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MSS-CS),对石家庄地区2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达到大锻炼量水平的分别仅为18.42%和7.41%;体育锻炼量和身体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心理症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正相关显著;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从体育锻炼知、信、行干预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寻求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干预研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症状的变化,探讨干预的效果。结果:用SCL-90测量发现,干预后大多数症状因子及总症状指数均出现下降。另外通过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5个因素与总症状指数相关,其中4个因素,即:对专业感趣、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固定体育爱好、对体育和健康有积极的态度均可以降低总症状指数,是保护性因素。而对学费担忧则可以提高总症状指数,是危险性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的知、信、行干预不仅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及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而且能够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分析和体育锻炼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效应,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体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94级685名学生四年来《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成绩的统计及部分学生课外锻炼状况的调查,讨论分析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体育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女生略优于男生;大学生身体机能水平较低;大学期间体育发展呈一、二年级上升,三、四年级下降趋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形成。针对以上情况,对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体育锻炼对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育保健课学生进行有别于普通体育课的体育教学,探讨体育锻炼对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材与大学生运动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探讨学校体育教材与大学生运动倾向的关系。认为体育教材的选用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体育教材的价值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应向课外以及终身体育发展,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进行研究。认为只有当身体练习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时,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达成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创设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与氛围,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校园体育文化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人、教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目前高校中制约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理性分析后发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对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的倦态,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通过探讨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旨在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韦春尧  张鹏 《体育科技》2005,26(2):56-58
马加爵事件等高校恶性事件揭示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使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探讨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就高校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来保持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把课内和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不仅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更成为体育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高校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将得到拓展,有限的体育资源将得到整合并加以有效利用,对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氛围,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教育目标,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对高中女生在体育锻炼时的抵触心理的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中女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存在的问题;教师思想业务方面,师生关系;客观条件以及教材等方面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心理效应,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可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配以适当的锻炼处方,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理训练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培养健全的心智以促进身体的健康,而且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的中美体育课程目标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年教育部所颁布的体育课程目标,重视体育运动技术的全面性,突出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强调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通过跨文化理论分析发现,美国体育课程强调多元文化教育,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突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