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刻,就在《对外大传播》编辑部办公桌上,放着一套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新出版的《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编辑还未及启封,已从书名上掂出了厚重的分量,而其中的一本(《国家利益卷》),就是由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主编的。在此之前,由西安读者高平先生向本刊推荐了王逸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一个重大的国际倡议》,文章是根据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重要讲话有感而发。正值中国内建和谐社会、外倡和谐世界,需要重新审视在世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时,《对外大传播》正在就“如何建设和谐世界”的话题对王逸舟进行专访。正在此时,看到王逸舟在网上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平衡》一文,细细读罢,掩卷而思,感到这是一篇理论含量较高、具有一定战略思维角度的文章。文章中用大量的事实、用层层剥笋的方式清晰而逻辑地阐明了如下观点:“外交是一门艺术,没有国际合作与斗争,没有国家内部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的缜密思考和巧妙平衡,没有军事、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诸领域的全面兼顾,没有短期对策与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内在衔接,总之,没有统筹考量的外交战略,就不会有中国在过去20多年发展基础上新的更大的进步,就不会有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大国的宏伟前景。”文章篇幅比较长,但为能够使读者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本刊还是予以全文刊发,分上下两期刊出,本期刊出的是下篇。  相似文献   

2.
此刻,就在《对外大传播》编辑部办公桌上,放着一套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新出版的《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编辑还未及启封,就从书名上掂出了厚重的份量,而其中的一本(《国家利益卷》),就是由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主编的。在此之前,由西安读者高平先生向本刊推荐了王逸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一个重大的国际倡议》,文章是根据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重要讲话有感而发。正值中国内建和谐社会、外倡和谐世界,需要重新审视在世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时,《对外大传播》正在就如何建设和谐世界”的话题对王逸舟进行专访。正在此时,看到王逸舟在网上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平衡》一文,细细读罢,掩卷而思,感到这是一篇理论含量较高、具有一定战略思维角度的文章。文章中用大量的事实、用层层剥笋的方式清晰而逻辑地阐明着如下观点:“外交是一门艺术,没有国际合作与斗争,没有国家内部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慎密思考和巧妙平衡,没有军事、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诸领域的全面兼顾,没有短期对策与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内在衔接,总之,没有统筹考量的外交战略,就不会有中国在过去20多年发展基础上新的更大的进步,就不会有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大国的宏伟前景。”文章篇幅比较长,但为能够使读者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本刊还是予以全文刊发,分上下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舆论喉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其发展经历也是新中国成长的写照。《人民日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大型报业集团,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经常拿它与西方百年老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相提并论,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1):4-4
人民武警报 认识《对外大传播》有些偶然,被《对外大传播》吸引并成为忠实读者则是必然。《对外大传播》以独特的外宣视角,用充满理性而又不乏激情的表达,诠释着“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理想——这样厚重的特色使得它不仅在外宣领域独领风骚,还在新闻传播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推广汉语的中国出版人其实内心都潜藏着这样一种热望: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中国,感知中国。 《对外大传播》一直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对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并围绕这个选题,曾先后采访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美籍学者赵启光,推出了《“地热”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必将喷涌》,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6-7
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信息,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对世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对外工作者使命光荣。提升对外传播队伍的素质,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是当务之急。感谢《对外大传播》这些年来提供对外传播的新观念、新情况、新知识,让我们开拓视野,也为我们业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埃 德加·斯诺,一位著名的美国记 者和作家,传世佳作《西行漫记》 的作者。 南京大学教授汪应果认为: 有关中国的事情,常常要通过第 三只眼睛才能获得国际的承认。 在20世纪中国内战及抗日战争 中,正是斯诺通过他的《西行漫 记》,使世界了解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而了 解了红色政权……通过这些国际友人的第三只眼睛, 世界逐渐了解了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8.
乔木 《对外大传播》2006,(12):13-16
“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就如何促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扩大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暮求。在全球化大潮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方略和对策。 在传播界看来,本次论坛有几大亮点:专家学者发言靠近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大会发言论点清晰,和与会者形成互动:分组讨论时的专家点评敏锐准确。 《对外大传播》作为本次会议的发起方和媒体支持单位,参与了这场关乎我国全球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讨论和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06,(12):30-30
2006年11月,在英国《金融时报》与高盛集团主办的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籍评选中,《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突围而出。该奖的评委这样评价此次金奇的获奖:“中国正在改变世界,而詹姆斯·金奇的书正好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时期的精华。”本刊转载英国《金融时报》对该书的评论文章,希望对关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传播”等话题的相关人士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09,(1):56-56
我们从国外报刊上挑选了两篇与对外传播工作实践有密切联系的文章,进行了观点摘编,以期反映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供一线对外传播工作者参考。这两篇文章分别为美国《大西洋月刊》200s年第11期发表的驻华资深记者詹姆斯.法洛斯的《中国:它自己最大的敌人》和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6日刊登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卢宜宜的《中国如何才能更了解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2.
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这是对外宣传工作中的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社会的上升,做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报道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看,对外经济报道是对外传播的热点,也是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今日中国》的盲点,因此对它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之歌     
红霓 《生态文化》2007,(4):44-44
和谐是一种状态,《现代汉语》解释:“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是一种完美,和谐之画爽目,和谐社会愉悦发展迅速。 和谐是一种平凡,无时不启迪我们待人、接物、做事的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提到瑞士,就容易让人想到美丽干净的乡村、绿油油的溪谷、秀丽的湖水,还有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终年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你从2000年起,做了四年中国驻瑞士大使,请说说你眼中的瑞士。  相似文献   

15.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16.
和谐赞     
和谐是一种状态,《现代汉语》解释:“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是一种完美,和谐之画爽目,和谐社会愉悦,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7.
陈瑶  霍娜 《对外大传播》2011,(11):15-16
近年来,随着世界对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关注度的提高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社会对被视为世界经济主要推动力之一的中国更是刮目相看,也对中国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如何把握这一时机,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塑造,对外树立起更加真实的中共形象,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展示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一文的作者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很多思考言之有理,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象分析,颇有新意。例如,在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国家形象调查中,由于美国的国家道德权威和国家信誉受到了空前损害,而导致现如今美国的形象欠佳,但日本的得票率却不低。反观中国,作者在思考之余,也发出了我们在国际上还没有一部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作品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对外传播领域,她同样功绩显著,不仅亲自参与创办了一系列对外传播的刊物,例如,早期的《中国论坛》、《中国呼声》、《保盟通讯》等和建国后的《中国建设》,还促成一批外国友好人士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奉献心力。基于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宋庆龄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对外传播经验、思想和理论。其中,与外国记者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对于当代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今年对于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而言,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一提:一件是1月17日,在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美国时代广场上的大屏幕和CNN等媒体首次播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一件则是5月19日,新华社北美总分社正式入驻时代广场旁的百老汇大街。这两件大事发生的地点都选在了时代广场(更准确的译法是《纽约时报》广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