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受挑战。先是广播的诞生,后是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每一次挑战,纸介媒体都似乎面临险恶的境地,但报纸在与广播电视长期的竞争中,并没有消亡,反而日益强大和繁荣,到如今,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媒。人们把纸介媒体称为第一媒体,把广播称为第二媒体,把电视称为第三媒体。九十年代出现的电脑互联网是一种有巨大潜力的新媒体,联合国1998年把它定位第四媒体。网络正在以其巨大无比的潜力威胁着有史以来所有媒体的生存。这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一、网络媒体对纸…  相似文献   

2.
未来“网络”将跃居第一大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 《记者摇篮》2008,(7):13-14
网络的出现,迅速被人们所认识,短短几年便似“滚血球”一样迅猛发展,它的崛起,使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开始愁着找“婆家”! 在舆论界,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按照诞生的时间来排列位次,报纸、广播、电视自然成为顺序。后来,在媒体中又经常把这三家主流媒体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相似文献   

3.
魏莱 《新闻窗》2008,(2):98-99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的出现,是大众传播媒介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不仅影响着公共舆论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着公共舆论的形态。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4.
现代广播是俄罗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大众传播手段。根据近年来的调研统计资料显示,在俄罗斯居民中只有18%的人口不听广播。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广播听众占总人口的82%,这种结果比纸介媒体的读者高出2%。阅读纸介媒体的受众占俄罗斯总人口的80%,纸介媒体在俄罗斯大众传媒中排在第二位。广播比电视更能使受众得到满足。在俄罗斯全体媒体受众中,喜欢看电视的占65%,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经逐渐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本来就在报纸和电视夹缝中生存的音乐广播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也为中国诞生不到10年的音乐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抓  相似文献   

6.
一、新的挑战 报纸正在受到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挑战,它就是因特网。 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体,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新的媒体的挑战。广播和电视的诞生都曾引起报界极大的震动,甚至有人预言,报纸将逐步被取代,以至消亡。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报纸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电视的受众虽然已经超过了报纸,但报纸仍然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可能正因为如此,报界人士对因特网的出现并未表现出过去那种  相似文献   

7.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广播是俄罗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大众传播手段。根据近年来的调研统计资料显示,在俄罗斯居民中只有18%的人口不听广播。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广播听众占总人口的82%,这种结果比纸介媒体的读者高出2%。阅读纸介媒体的受众占俄罗斯总人口的80%,纸介媒体在俄罗斯大众传媒中排在第二位。广播比电视更能使受众得到满足。在俄罗斯全体媒体受众中,喜欢看电视的占65%,  相似文献   

9.
正媒体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质形式;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用来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用来向消费者传递广告信息的媒体,就是广告媒体。广告媒体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媒体和小众传播媒体两大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很多自媒体,把他们统称为新媒体。当前,主流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四大传统媒介和一些新型的新媒介。传统媒介主要是广播、报纸、杂志和电视,而新媒介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页、桌面视窗、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惊人,因特网已逐渐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本来就在报纸和电视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也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伺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成为广播人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报业新平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使之“一花三朵”——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可谓独领风骚数百年。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跻身于新闻传播行业之中,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第四媒体。就连世界著名的许多纸质媒体也都纷纷上网发行,借助网络扩大自己的受众。  相似文献   

13.
朱向东 《视听界》2000,(4):15-16
正当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鼎足之势已成之时,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Internet诞生了。它兼容了各家之长,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向社会各层面施加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互联网络出现之后,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已称不上大众传播,互联网络才是真正的大众传播。传统大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大众传播学中,把大规模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两类: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上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等为主的电子媒介。本文所指的不同媒体主要是指复制与传递新闻信息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体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同的传播符号在其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接受心理特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的受众接受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的诞生有赖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随着电子管向晶体管再向集成电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也得以不断完善:效果更好,更加廉价,拥有更多的用户群。然而.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区别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随后又诞生了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快餐式的资讯信息已经成为了大众传播的新的模式,例如,一些智能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报纸等全新的媒体形象出现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这些全新的媒体和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广播和报纸相比较的话,不单单是在技术上有着新颖性,还迎合了现代人生活中对于时效性和便利性的基本需求。因此,新媒体的诞生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无疑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然,它们在相互冲击的过程中也在相互融合。基于此,就分析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视的兴起,引起文化系统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表现是,电视对传统的大众传播系统的冲击。本文着重探讨报纸、广播在电视出现以后面临的问题,揭示电视、报纸、广播的结构关系,阐明报纸、广播内在的文化优势,提出大众传播体系的建构原则等。植物群落式的传播文化结构电视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使报纸、广播  相似文献   

18.
质疑“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底4月初,首都两家报纸均报道了“第五媒体”开通的消息,其中称数据广播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阅后,笔者颇有疑问。据周小普著的《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定义:“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现在还可加上网络广播和数字广播。”不难看出,数据广播本质上仍属广播,只是传播技术有所突破。报道中写道:“数据广播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变成‘一个个0和1’进行数字化,然后…  相似文献   

19.
广电传播媒体包括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大众传播声音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区域广、收听成本低、收听人数多等优点,如果恰当地运用广播媒介这些优点,能够以少量的投入获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宣传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或平台,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户外媒体合称为六大媒体.  相似文献   

20.
孙强 《新闻窗》2011,(2):64-64
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传播媒介,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指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又~种理想的新兴媒体,它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数字化后传输给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