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总要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表明对事物的看法。从逻辑上说,讲课总要运用判断。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但又不同于概念,它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一个判断分主概念(或主词,用S来表示)、宾概念(或宾词,用P来表示)和系词(是或不是)三部分。系词表示主概念和宾概念之间的关系。即:S是(不是)P 例如,教师上化学课,讲到“还原剂”、“电解质溶液”时,往往用这样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非”的词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句型句式的角度切入,分析了“非”所处的系词地位;第二部分以组合功能为基础,剖析了“非”与“乃”“即”“则”和“不”“弗”等副词的区别,“非”与“是”一般不组合,与“不是”是接替关系,而“乃”“即”“则”“不”等则可以与“是”组合成状动关系的词组;第三部分运用功能渗透理论,阐述了“非”系词与“是”系词的关系,认为“是”发展成系词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是”所处的位置等之外,主要是受了“非”的系词功能的渗透影响  相似文献   

3.
系词"是"与to be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系词"是"与to be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简单的动词,还能反映英语使用者或者广义上的西方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与哲学思想的一个语言符号。所以,系词"是"与to be不单单在语言学中有语法意义,而且又有一定的哲学与逻辑学意义。本文将从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角度对系词"是"与to be进行阐释,并且讲述系词"是"与to be判断词之间的关系,同时对to be进行多层面翻译。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用到推理。为了保证推理形式的正确,必须遵守推理规则。规则中涉及到概念的周延性。怎样分辨一个判断中的概念周延与否呢?这里,向大家介绍一条好记、易懂、实用的口诀:特主肯宾不周延。口诀的意思是:一般说一个简单的判断中,特称判断的主词,肯定判断的宾词是不周延的,余皆周延。一个简单的判断.通常由主词、宾词和系词组成。主词相当于陈述句中的主语部分,宾词和系词相当于陈述句中的谓语部分。起联系作用的“是”、“不是”。“有”、“没有”,“等于”、“不等于”等是系词。如“语言学是科学”这一判断中,  相似文献   

5.
完整的系词句由“主语+系词+宾语”构成。根据主语和宾语的词性,把系词句分为“名+系词+名”“名+系词+非名”“非名+系词+名”和“非名+系词+非名”四类。  相似文献   

6.
系词to be的研究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尽管对于系词在语言发展进程中所处地位一直众说纷纭,但语言学家们却一致认同它是构成语法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整个语言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认知语言学对系词to be进行研究,运用综合分析法,从另一视角重新解读自然语言中的系词to be,探究认知语言学与系词to be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揭示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前人关于系词的研究作了初步总结,对系词的名称、范围、词性、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以及由系词构成的句子类型等进行了概括和整理。  相似文献   

8.
关于系词“是”出现时代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展开过讨论,各家看法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作为系词始用于西汉初年;有的则认为起于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还有的认为最早见于秦汉之际。现在出版的一些古代汉语专著,绝大多数都认定系词“是”起于两汉。“是”的系词用法究竟始于何时呢?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是’的系词用法出现时代,或者扩大一点说是上古汉语的系词问题……都还没有确定性的结论,有待于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9.
系词在后的判断句汉语判断句自使用系词“是”字以来,“是”字的位置一般处于主语和表语之间,其格式是: 主语 是 表语我们在敦煌变文里,看到一些判断句,其中系词“是”字却置于表语之后,形成如下格式: 主语 表语 是  相似文献   

10.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相似文献   

11.
同僚关系是古今官场中十分重要且难以处理的一种关系,其间牵涉到权利、责任、情感等多种因素。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沉,处理与同僚的关系是其时刻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一是作为副手,任杭州通判,一是作为主管,任杭州知州。无论是做副手还是做主管,苏轼都与同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苏轼在杭州的仕宦经历,从两个侧面完整地诠释了副手如何与正职、正职如何与副手之间的相处之道。苏轼认真吸取了初仕凤翔签判任上的教训,以其经时济世的政治抱负,干练的行政能力,不贪功、不诿过的品质,过人的才华,宽厚待人的性格,形成了其独特的从政风格与魅力,维持了与同僚的和谐、协作关系。这对今天的人们如何处理同僚关系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北宋后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领袖人物,苏轼与章惇的关系比较复杂,二人同年考中进士,早年交往密切,一度结为至交,后来随着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苏轼与章惇也由交善走向交恶,昔日的同年挚友变为政坛仇雠。导致苏、章关系恶化的原因不在于个人品德操行的好坏,而主要系于他们政治立场的异同及"党同伐异"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4.
赵令畤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祐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相知甚深。赵令畤元祐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畤的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独立的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15.
陈元勋 《云南电大学报》2009,11(3):37-40,44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项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项也可以充当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项,联结项与假言命题类型之间的这种或然性关系决定,判断一个假言命题的类型往往不能单纯依据联结项而必须同时分析前后件两个假言支之间的逻辑联系。正是把假言命题中的联结项与假言命题类型之间的或然性关系当作必然性关系,导致我国逻辑学教科书长期以来把“除非”类假言命题的三种类型统统视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谬误。  相似文献   

16.
刘、柳在王叔文集团中实际排名较后,两《唐书.刘禹锡传》于二人在永贞革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因突出传主地位,容易造成"误读"。本文从王叔文集团名次排序、武元衡与刘、柳之关系、王叔文集团的内外往来关系、刘柳之交、《顺宗实录》之公案等角度,通过多重考辨,试图对"二王刘柳"并称再作检讨。  相似文献   

17.
对于「のだ」和"是…的"的对应关系,本文做了一下初步探讨,得出了两者的用法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结论,但是由于各自语言的复杂性以及二者用法的多样性,二者在翻译时的对应关系并不强,有的甚至无法译出。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在汉语中找出合适的词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从“是”到“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探究“是”这一系词所表示的明晰的逻辑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们所努力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是”与“蕴涵”之间联系的历史探索,试图澄清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历史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南宋朱熹《诗集传》是《诗经》注释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其注释语言大量使用判断句,形式多样,语义关系复杂。文章从《诗集传》判断句的形式、构成成分及语义关系三方面展开共时描写。同时,与汉代的《毛传郑笺》和现代的《诗经注析》中的判断句进行历时对比,以揭示判断句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论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在:功利化人际关系淡化了人的感情;“人情”与“面子”仍维系人际关系;平等关系日益受重视;信任合作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策略;契约化人际关系挑战伦常关系等几方面;从社会交换理论来论析以上几种社会人际关系,并提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