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回答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如何创造价值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两家制造企业的服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案例研究发现:价值创造过程由连接、互动、重组三个杠杆组成,连接产生网络效应,互动促进创新,重组高效匹配供需资源;存在供应商弱势和顾客弱势两种价值创造模式,其杠杆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创造产品相关服务快速扩张、大量且快速的服务创新、促进产品销售和创新3方面的价值,进而加快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升其价值创造能力。本文归纳了价值创造机制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已有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尚未关注的与多顾客、多供应商价值共创的关系和过程,以及平台生态系统供应商侧与顾客侧价值共创的关系和过程。研究结论推动了不同视角平台研究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董华  陈蕾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93-204
为更好地探讨服务型制造网络的价值共创过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视角和复杂网络视角,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具有5层子网(大数据环境子网、服务型制造主体子网、服务型制造资源子网、服务型制造能力子网和服务型制造价值子网)的大数据驱动服务型制造超网络模型,分析子网间的关系以及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建立包括大数据驱动、主体互动、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和价值创造等过程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作用加快了服务型制造超网络的资源产生速度和能力形成速度,尤其是对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以及动态创新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的驱动效果更为显著;对服务型制造超网络价值创造的贡献,有大数据驱动时动态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无大数据驱动时组织合作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不论是否有大数据驱动,数据挖掘能力的作用都未突显.为推动服务型制造网络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政府应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服务型制造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数据环境,加大服务型制造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推广示范;企业应积极搭建多维数字平台加快推动主体企业内部产品服务业务数据融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主体企业间资源与数据整合共享,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推进跨领域服务化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3.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理论的分析,研究了服务化战略对服务绩效的影响关系,并探讨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构建了变量之间的概念模型和提出了研究假设,以我国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化战略对服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价值共创在服务化战略与服务绩效之间起到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需要强调产品的基础性、价值的创新性和二元的统一性,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动边界可以从产品、业务单元和企业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制造业服务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价值共创,而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存在产品延伸服务化、产品增强服务化、核心技术服务化及业务单元服务化四种主要模式,实施制造业服务化要具备产品优势、顾客基础资源、变革管理能力、信息化网络、大数据能力等关键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从服务化的概念、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3个层面厘清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演进动态,解构制造业服务化面临的五大发展挑战: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用户关系、模式创新和风险防控。提出中国情境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三大核心策略:突破技术、制造与市场壁垒的价值链重构策略;构建价值网络的服务化循环互动机制策略;基于服务主导和价值共创共享逻辑,搭建创新型制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多主体的视角分析了价值共创的内涵与特征,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价值共创过程研究中,通过对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共创路径分析,提出了包含企业范围、共同范围和顾客范围三个阶段的价值共创实现过程具化模型。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8,(5):33-36
为理解虚拟整合网络能力与船舶产业链价值共创的关系,分别对二者进行了内容维度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假设,对多家船舶制造集团和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网络关系建立能力和网络关系运用能力对船舶产业链价值共创的资源共享、责任和风险共担以及互相透明的作用。结果表明:网络关系建立对船舶产业链价值共创的影响中,网络构建能力对产业链价值共创没有明显作用,但是网络感知能力对价值共创有显著正向作用;网络关系运用的两个维度(网络调适能力和运作能力)对船舶产业链价值共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升船舶产业链价值共创能力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制造企业只有构建与服务化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能力,才能在向客户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中避免出现“服务化困境”,实现价值共创。结合中国制造业的“二元”背景,界定了集成解决方案的内涵与特征;通过集成解决方案生成过程分析,从企业内部提供和网络集成两个视角,提出了集成解决方案提供需要构建客户关系能力、制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网络协同能力等关键能力。以陕鼓案例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四种关键能力构建的必要性,并发现风险管理能力的不可或缺性。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企业需要以实物产品为载体提供面向客户问题的集成解决方案,五种关键能力可有效支撑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一方面,大数据使整合更大范围内的互补资源成为可能,制造业服务供给能力日益集中;另一方面,大数据也提供了满足服务需要的更多实现形式与获取途径,制造业服务需求日益异质;如何响应数据赋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两者匹配的三重冲击决定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成败。基于“供给-需求”匹配视角,本文利用美的单案例扎根探究,采用商业模式创新框架分析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数据赋能分别通过战略导向、数据特征利用与多主体实时交互,继之以资源利用为共通媒介,然后影响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捕获三个维度来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2)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数据赋能-工业数字化能力、产品数据利用能力、客户价值互动能力的提升-工业服务化、客户服务化与价值服务化的组合影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引入了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侧,扩展了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了以“供给-需求”匹配为核心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刘林艳 《科研管理》2019,40(2):134-143
如何破解服务化战略的悖论,成功实施服务化战略是学者和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借助于大样本调查以及我们对于中国化工行业的观察,本文从买卖双方的视角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服务化战略与感知价值之间的关系,还探索了客户参与对服务化过程的影响。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类服务都可以为买方带来感知经济价值和感知技术/核心价值,但感知关系/支持价值只有当客户采购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服务且通过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中介作用获得。研究结果还表明,客户参与在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的对于探索服务化战略如何匹配客户感知价值,特别是关系价值的建立以及如何管理客户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服务逻辑向制造业延伸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情境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回答。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制度逻辑观出发,对制造企业结合制造与服务逻辑实现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予以系统分析。通过对海尔集团1984-2017年服务化转型历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海尔通过在组织内部持续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关系,实现了创新能力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双重发展。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发现:当企业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向心性时会引发能力习得,从而获得新的能力;当企业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兼容性时会引发能力转型,从而修改已有能力。本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只关注服务逻辑的视角局限,从多元逻辑共存视角回答了服务化过程中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问题;揭示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结合多元逻辑方式、推动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为从制度视角解读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今技术研发分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不断打破边界,通过共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以交互传递价值,合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然而,如何实现价值共创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四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多案例分析,从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和机制两个层面刻画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之路;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和治理机制不同构型对促进价值共创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单一运行模式或治理机制无法促进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运行模式或治理机制的交互组合是实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最优选择,且存在多条等效路径。研究结果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以及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开放度与OIAs价值共创的关联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OIAs价值共创的系统结构流图,通过Vensim PLE平台来实现系统仿真,验证在不同开放程度下,OIAs价值共创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开放度视角下的价值共创过程,开放度与OIAs价值共创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4.
从制造企业内外部环境出发,在战略视角下,通过引入战略导向,探讨动态创新能力如何影响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战略。采用调查问卷获取315份中国制造企业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战略导向在动态创新能力与制造企业服务化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技术导向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动态创新能力除了直接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外,还通过战略导向间接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  相似文献   

15.
江积海  沈艳 《科学学研究》2016,(7):1103-1110
制造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是制造型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本文引入服务主导逻辑的新理论基础,尝试从用户价值主张考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视角,即重点细分功能型与情感型的价值主张,构建它们与服务化程度、制造型企业绩效的关系框架,探讨制造服务化中情感型价值主张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论文选取我国创业板上339家上市制造型企业为样本,通过文本挖掘和扎根理论方法,对样本企业的价值主张进行聚类,并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三者间关系。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在制造服务化中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即提供情感型价值主张会高于提供功能型价值主张的企业绩效,而服务化程度则与制造型企业绩效存在"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服务主导逻辑、网络嵌入影响网络平台价值共创的概念模型,探讨网络平台多行动者视角下服务主导逻辑、网络嵌入影响参与者动态能力进而影响价值共创的微观机理,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四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主导逻辑不仅直接影响动态能力,还通过网络嵌入间接影响动态能力;服务主导逻辑、网络嵌入都不直接影响网络平台的价值共创,但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产生作用;整合、吸收和创造等动态能力在服务主导逻辑、网络嵌入与网络平台的价值共创的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因此,网络平台参与者应重视服务主导逻辑的倡导和网络嵌入结构的优化,加强内部和整体动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利用平台的网络效应,提高价值共创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制造服务化转型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路径。对部分装配制造商而言,涉足下游流程制造业是其制造服务化的选择之一。为何从制造转向制造可被视为制造服务化,当前文献并没有对背后逻辑进行阐释。因此,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服务化转型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制造服务化分类和转型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装配制造业进入流程制造业这种服务化现象(从授人以渔到授人以鱼),正是服务经济思想新工业主义时期"制造业是服务业扩张的基础"观点的诠释和延伸,体现了制造企业价值创造逻辑的转换——从价值提供转向价值共创。基于此逻辑,按制造业分类(装配制造—流程制造)和服务化分类(基础服务—高级服务)2个维度,构造了一种全新的制造服务化分类体系,并强调了该分类体系下制造企业多业务组合的客观存在性(既授人以渔又授人以鱼)。  相似文献   

18.
在服务经济转型浪潮下,服务化是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摆脱全球价值链困境的重要手段。以动态能力理论为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多元化,并构建先进制造企业GVC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2015—2021年中国先进制造业101家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动态能力、技术多元化与先进制造企业GVC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可以正向影响其GVC升级水平,动态能力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多元化能够正向调节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于指导先进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化转型实现企业GVC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究智能技术对智能商业价值共创的作用机理。基于价值共创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达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多种来源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相互验证,从动态、整体的视角研究智能商业背景下企业如何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价值共创。研究发现AI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突破了“价值识别-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传统线性范式,企业价值共创各环节活动呈现“交互-反馈-增强”的非线性价值共创模式。其中,交互是起点,提供用户信息及行为数据基础;反馈是关键,提高价值创造效率;而增强是独特价值,也是更高起点的价值共创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服务化变革兴起,服务生态系统多主体在有效互动、共创价值的过程中面临着价值共毁引发的系统破裂风险。为了深入揭示服务生态系统的多元交互机制和价值共创规律,本文采用纵向双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米和美的为研究对象,根据分阶段逐层编码结果构建案例研究框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不同转化阶段的证据链因素,归纳形成MI-SE-VCC整合机制,进一步剖析各转化阶段的联系与区别。研究发现:服务生态系统中多元交互实现价值共创的典型转化阶段主要有价值减少、价值修复和增强的价值共创。多主体通过识别服务生态系统所处的不同交互情形采取阶段性策略,从而实现价值共毁向价值共创的转化。本文完善了服务生态系统中多元交互的理论框架,也为多主体实现价值共创、规避价值共毁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