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郑晓钰 《科教文汇》2013,(29):144-144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栏目介绍,具体剖析纪录片中音乐、语言、音效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对纪录片后期音频处理得以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纪录片音画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一经播出便创下了收视新高,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并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大概有以下三个要素:(1)选题的成功。(2)创意的成功。(3)叙事的成功。《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大概就是它充分的理解并运用了这三个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叙事上《舌尖上的中国》以介绍中国美食为基础来引入对于故事的讲述,选取特别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能够充分引起共鸣,达到理想的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萌萌 《科教文汇》2016,(4):176-178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中英解说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与意合、刚性与柔性两个角度探讨《舌尖上的中国Ⅰ》中文版解说词英译策略的选择,旨在对今后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英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人类所拥有的和所需求的能源之间获取真正的平衡,将是一件前无古人的重大改变。探索频道2011年制作的《未来能源》(Poweringthe Future又译《驱动未来》),可能是继《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关于能源与环境最重要的纪录片,而且它不像后者那样有争议。这部纪录片由美国自然保育协会首席科学家主持,壳牌公司赞助,共四集,时长超过160分钟。几乎涉及了关于新能源的所有焦点话题,可谓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充分说明了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要更残酷。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  相似文献   

6.
<正>陈增华简介:中医师;千菌方创始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千菌方茵物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天正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野生菌物健康应用标准制定者,第三医学概念奠基人,中央电视台《探秘千菌方》大型纪录片总策划,《野生菌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千菌方药典》两部菌物界划时代著作主编之一,中国菌物健康产业协会发起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TPP(团队/职业合伙人)概念创建人,立志毕生奉献于菌物事业的蕈菌文化学者。美国法律因他的茵物事迹设主了法定纪念日。  相似文献   

7.
陈真 《金秋科苑》2011,(24):116-119
记得是在2006年夏天,美丽的哈尔滨,在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一个颁奖仪式上,当时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薛继军邀我参与《钱学森》一片的拍摄。薛继军是中国纪录片界的资深代表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圆明园》为中国电影纪录片的扛鼎之作。他的盛情邀请使我倍感荣幸,居然未加思考就应允了下来。从那时算起,直到《钱学森》出片,前后历5年之久。当时我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供职,其间还先后参与了香港回归十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60周年、  相似文献   

8.
<正>越高的山,越难攀爬。高山上人迹罕至,就连动物和植物也不多。这是因为在高山上,气候、环境和平原上的差足巨相当大。在那里,空气稀薄,紫外线照射强烈,温差很大。高山上食物很少,土壤和水等资源也很有限,所以,能在这种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活的动植物都有它们的"看家本领"。《地球脉动2·山脉》(我们在2017年1-2期为大家介绍7该系列纪录片第一集《地球脉动2:奔跑吧,小海鬣蜥》,《山脉》是该系列第二集)为我们介绍了栖息在世界各地高山上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知识窗》2012,(9)
在被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今天。我们在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自5月14日播出以来,不仅掀收视高潮,还在网络上获得近两千万的点击量。  相似文献   

10.
尹锦 《百科知识》2021,(24):69-70
纪录片《76天》拍摄于2020年初,记录了湖北武汉在2020年1月23日封城至2020年4月8日解封的76天里,医护人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拍摄者们深入武汉各医院的ICU病房,近距离记录下了医护人员及患者们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该纪录片入选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名单,有望获奥斯卡提名. 《76天》之所以能人选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名单,除了该纪录片主题紧贴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话题,摄影师们如实地拍摄记录外,字幕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部纪录片中,医护人员以及患者们的对话占据绝大篇幅,除去普通话,片中还夹带大量武汉方言,对于外国观众,这些语言晦涩难懂,因而英文字幕在信息传递中不可或缺.正是由于译者们优秀的翻译,才使得更多国家通过该纪录片看到了中国政府及人民在此次抗疫中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杨波 《科学大众》2000,(8):30-31
没有人见过恐龙,正因它的神秘而更有吸引力,因而恐龙成为电影的绝佳题材。影片的主要观众——小朋友都十分喜爱动物,何况是在现实生活没有机会见到的恐龙呢?据闻Discovery Channel(《发现频道》)一个有父恐龙的3小时纪录片,有1 700万人收看,打破了有线电视频道纪录片的收视率。而2000年夏天,恐龙将在银幕上复  相似文献   

12.
2006—2010年历史文化纪录片叙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呈现上升的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倾向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6—201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意义在于主流话题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形态为观众所接受,从而实现了主流话题的普及与再现。本文以2006—2010年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文历史—纪实台》中播放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样本,对具有代表性、典型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叙述话语、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闫东 《今日科苑》2011,(21):8-17
文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主要类型,担负着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每逢重大历史节点,中央电视台都会推出有份量的文献纪录片,以电视传播的特殊方式来重温历史、展望未来。2011年7月1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迎来90周年华诞,6月19日—28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90周年伟大历程的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这是一部带有国家意义的,面向亿万观众和国际上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士,反映建党90年的历程、成就、经验的电视作品。作为《旗帜》的总导演,虽然从接受创作任务到播出,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是因为这次创作得到了来自台内台外的空前支持,汇聚了中央电视台节目、技术、媒资等等各方面的精锐力量,使得这部片子成为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制作周期最短的一部纪录片。通过这次创作,使我对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也有了更深入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学会》2021,(4)
科教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是一部兼具纪实题材和网络属性的科教纪录片。该文从选题设置、叙事结构、内容框架和视听表达四方面分析影片的创新架构,得出结论:新时代科教纪录片应在内容科学、寓教于乐的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凸显科学中的人文表达,实现科教纪录片启智、益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卫视最近一期的娱乐脱口秀节日《天天向上》中,因在自家屋顶开辟一块空中菜园种菜,而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迅速走红的张贵春.应邀来到了节目现场.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创新》2022,(5):36-37
在央视系列纪录片《吾家吾国》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引人关注.影片里,这位98岁高龄的院士指着自家客厅墙上的一幅牡丹国画说:"这幅画就是我一生的写照,(从)石头里生出牡丹,象征着(我)在艰苦的环境中出了成绩,而为牡丹提供养分的是石头周边的土壤,说明我的成绩不属于我个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张婷 《科教文汇》2008,(9):183-184
自从美国探索频道在1985年开播以来,纪录片的娱乐化就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央视于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探索·发现》,成功的将这一理念引入中国,运用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将内容本土化,立足于中国的已知现状和未知领域,使内容更加贴合中国观看者的需要。《探索·发现》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本文从该栏目于2007年10月12日播出的一期《寻找布洛陀》人手,试图分析《探索·发现》是如何在娱乐话语下进行悬念设置的。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上半年,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节目中,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长毋相忘银带钩惊艳亮相,以穿越千年的缱绻(qiǎn quǎn)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实际上,南京博物院的馆藏非常丰富,其中不乏珍贵而特别的文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件汉代藏宝,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吧!  相似文献   

19.
白龙鱼服 《知识窗》2013,(23):42-43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层消融的话题不断。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从电影《后天》到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样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等倡导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陈秋红 《今日科苑》2011,(21):52-55
<正> 有人曾对纪录片下过这样的定义:纪录片就是不加主观介入地,用摄像机对人物和客观进行原生态的纪录。于是我们就能在部分电视纪实作品中看到,人物行踪和一些现实事件被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了。其实,通过创作《豫商纪事——梦回康百万庄园》这个片子,笔者深深体会到:所谓的"客观纪录""原生态纪录"都是有选择的,都是主观指导下的拍摄,都是有目的的纪录。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