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婉如是晚清黔西北诗、词、书、画方面的杰出代表.介绍周婉如及其《吟秋山馆诗词钞》,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及研究意义进行梳理,以期为周婉如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李冬艳 《职大学报》2014,(1):73-77,72
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既有英自然平淡的一面,又有其雕琢华丽的一面,这种高超的技巧效果使得陶渊明的诗歌独具魅力.本文拟从其诗歌中叠字、炼字、修辞使用几个方面浅祈陶诗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杨舟 《职大学报》2007,(4):89-90
由于唐代诗人大多能画,而画家又把诗文序跋视为修养的第一位。故又大多能诗善写。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影响使得唐代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色彩学的材料,表明唐代诗人对色彩的性质、作用、配合规律有很深刻的认识。本篇将唐代诗歌中的色彩描写作一简要分析和初步研究,试图从审美方面揭示唐诗的色彩美及应用色彩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歌书法艺术都达到了其发展的艺术高峰,二者之间又能融会合流,共同繁荣,其原因主要在于唐代国力的空前强盛,思想领域内的大力开放,科举制度的以诗、书取士政策,历代皇帝对诗、书的大力提倡,其他姊妹艺术同时繁荣的影响,以及创作主体所表现出的共同艺术精神。唐代不同时期诗歌书法的发展,都贯穿了这种基本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翁方纲作为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书法、诗文等方面皆取得了卓著成就。在诗歌领域,翁方纲推崇杜甫、黄庭坚。杜诗在翁方纲诗学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黄庭坚"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的论书之语,被其奉为诗、书、学等诸领域的共同宗旨。翁方纲以杜甫、黄庭坚等江西祖、宗的诗歌为典范,以他们的言论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诗学、学术纲领,并极力教诫江西学官弟子继承与发扬"质厚为本"的学风、诗风,从而使其诗文主张与江西派建立了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然而,翁方纲对江西派并非模拟因袭,其诗学理论主张虽主要脱胎杜、黄,但在其创造性的阐释、利用中,翁方纲的诗学理论显示出了更为鲜明的"学人之诗""学人诗歌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王维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审美意蕴上,他们的诗歌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与禅相连接,与画相搭配,不同的是,谢灵运对诗与佛的关系描述得较为细致,诗中写禅直白显露,王维诗中的禅意则显得更加隐晦和深奥一些。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松年的真实身份及历史上对其旗属记载错误,在其仕途经历记载模糊的现状下,从入仕途径、仕途生涯两个方面入手剖析,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对比研究,将能查到的史料,主要以地方志为主,与松年同时代的书画论集,及当下能找到的书画论集结合起来研究,总结出相关数据,结合其所在年代的时代特点,把关于松年身份及经历的信息在书画史上得以进一步明确,经过对其生平资料的整理对比研究,认为松年是蒙古镶蓝旗格图肯佐领下人,并且是通过"捐纳"走向仕途的,弄清这些问题能够更有利地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这位难得的蒙古族书画理论家的画学理念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冠 《阅读》2012,(11):12-13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一生酷爱收藏金石书画。在所有的珍藏中,他特别钟爱《正午牡丹》这幅古画。为了这幅画,欧阳修还去请教了当时的副宰相吴育。吴育仔细看了画后,肯定地说:"这画画的是正午的牡丹。"欧阳修眼睛露出惊讶的神色,吴育怎么看出来的呢?吴育看出了欧阳修的心思,就说:"我这不是凭空说的,你看这猫眼,细长如线,这就说明画的是正午的牡丹。"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流变,在审美取向上具有特殊的意韵与价值追求。其中题款和钤印成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在深化主题、开拓意境、抒发情趣、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审美作用。同时更借助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展示文人画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凸现文人画家的精神境界与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0.
茶与文化艺术联系紧密,饮茶品茶是文人雅士的雅事,以茶入画、入书、入诗的艺术作品举不胜举,生发出绘画作品的一个独特类别:茶画.把茶文化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有助于帮助小学生了解古代优秀的茶画作品,培养其沉静的性格、高洁的品质,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写意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完整地传达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现中国人的美术发展观。吴昌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深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加之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在美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划时代的意义."自然说"作为张彦远画论中的最高品评标准,高于神品而趋近于逸品,而品评原则的确立却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审美倾向.张彦远的妙悟自然观,把禅宗顿悟与文人士大夫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其对宗炳和王维的推崇言谈中,可以推断出三教合流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成立于1928年底的"寒之友"社,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众多书画社团之一。不同于一般的书画社团,其核心成员为经亨颐、陈树人及何香凝三位政界人士,同时又囊括了黄宾虹、刘海粟、王一亭、张大千、张善孖、李祖韩等海上名家。经亨颐是"寒之友"社的创建者、组织者,因此该社带有强烈的经氏烙印。通过对经亨颐的文人画倾向、与海上名家的交往、"经陈合作"模式方面等进行分析,可加深对"寒之友"社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5.
茅盾,文学之名掩盖了他的书法之名。社会上有人说他学的是瘦金体,其实那是凭空想象。茅盾是在母亲、祖父、国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的颜、柳、二王的传统之路,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颜柳风骨。由于茅盾的成长年代处在中国社会的大动荡时期,他又处在大动荡的浪尖上。这动荡中的岁月磨砺了茅盾的性格、锤炼了他的字体,自然形成了坚毅、挺拔、瘦劲的与他性格一致的书法,字如其人,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中国书法不仅要在传承上努力讨生活,还应当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拓展。当今"水墨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发展中一个重要门类,"水墨书法"具有"现代书法"属性,但它又有别于"现代书法",它具有其墨韵、书写性和形式感三大艺术主要特征。"水墨书法"的出现顺应了大艺术发展规律的,水墨书法作品的创作已体现时代特征和个人的思想,并通过各类展览进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被更多的阅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相似文献   

17.
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书画同源"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力图从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的渊源;书画艺术各立门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诸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勃洛克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俄国诗人,他既是俄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代宗师。他的生活和创作是在两个世纪之交,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过程深深地映印着勃洛克的文学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9.
酒文化:国学与传统艺术之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和音乐之深层关系与酒文化有不解之缘。古时琴棋书画诗酒花并称,书尤其和诗画相类,都是文人雅士借以传情达意的工具。古人常喜酒后作书,使得酒和书法天然相洽。综观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史,音乐和酒有很深的渊源。先秦时期,诗、乐、舞三种艺术形式合为一体,其中有很多内容直接涉及酒,有些创作也离不开酒神精神。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酒文化代表的是中国自我身份的独特认同,同时代表了国人潜在的独立文化认同意识,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民众精神和酒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孟迟是位不可忘却的唐才子。由于历史的时代风雨和文献记载的空阙,以致出现其字及籍贯混淆、《全唐诗》所录其诗中多于他人诗重出等现象。本文于广集资料基础上,对其籍贯与字予以驳正;对其功名取得过程,予以梭理;对其仕途官职,力尽寻觅;对其部分诗章名篇,予以逐一赏析。努力勾勒出他的原本面貌与文化价值,试图通过其闪亮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