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民在任时,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让人感怀。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政治",一般会让人马上联想到是上纲上线的意识形态问题.其实,"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毛泽东同志对"讲政治"有一个更形象的比方:"所谓政治,其实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我方的人搞得多多的."用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理解为让最多的人,以最大的热情与活力,投入到共同的工作目标中去,是为政治.在中国,媒体天然与政治相关,但一般认为主要限于媒体的舆论导向方面,而与媒体经营无关.媒体经营中有没有政治?绝对有,而且同采编工作一样重要.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媒体经营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外行看觉得保守,内行人却感觉这话有嚼头.  相似文献   

3.
新话     
当年我在岗上的时候,常送比较重要的评论稿件给报社的领导同志审定.领导同志满意或基本满意,多数情况是说:"行啊,发吧."相反,则往往要说:"没有新话."  相似文献   

4.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日报墙头评报活动中,新添了一位热心人。他,就是省委常委刘正同志。刘正同志分管宣传工作后,于3月4月就写信给报社总编辑,信中说:报社的每日评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我想作为一个读者参加。今送上一篇评报小感,如认为可以,请列入评报墙,供参考。刘正同志这篇《要善于扩大战果》为题的评报小感指出:今日湖南日报第四版  相似文献   

6.
《新闻业务》第十期上提出了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使我很有感触.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解决思想问题着手.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但是靠什么东西吃饭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报社同志中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7.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1998年6月30日,是一个阴雨的日子。就在这天下午,传来了王立行同志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的消息。报社的同志都被这突来的噩耗震惊了。7月6日,我随报社的200多名同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立行同志的遗体告别。我向这位我由衷尊敬的老领导三鞠躬,向他默哀......词时,立行同志积极倡导、支持新闻改革,关心、培养、爱护青年记者的一件件往事,不禁涌上心头,仿佛就在昨天......198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到北京日报社,感到报社有一种学习、钻研的气氛,我所在的农村部也是这样,对青年记者很信任,很放手。不久,我便接到了…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宫崎市市北部的高地上,有一座所谓"八紘一宇"塔.这座塔是日本军国主义到处侵略扩张,妄图统治全世界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0.
我们南县报能够跃进,首先是由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有力支持.此外,调动编辑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报社全体同志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人不在多,贵在商量前一时期我们的报纸是八开三日刊,那时编辑部有五个同志,现在改成了四开三日刊,有八个同志.怎样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呢?我们的办法是:事事依靠集体,大家商量,大家动手.(一)人人掌握"天线",熟悉党委意图.办报纸需要耳目灵通,需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因此,  相似文献   

11.
我与许中田同志在工作上接触较多,他担任副社长时分管离退休干部局,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后来他担任社长时,我已调人事局,又经常向他请示汇报人事工作。在多年的配合工作中,我感到许中田同志是位可敬的好领导,也是位可亲的好兄长。政治意识非常强1996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来报社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一周年时,许中田同志提醒我们说:"那是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期间报社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我们怎么用实际行动与党中央保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爱好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过去给报社投的稿,不是杳无音讯,就是原稿被退回.有人说:无名之辈在报社又没关系,写了稿甭想发表. 我虽然不信这话,却又片面地认为,自己的稿之所以刊登不上,原因是写的少,没能引起编辑同志的注意.只要鼓着劲多写,铁心肠的编辑也会被  相似文献   

13.
在一九八五年安徽省好新闻评选会议的签到簿上,有这样一个签名:《农村孩子报》刘夫培。这是安徽新闻队伍中的新伙伴,我不由产生了访问的念头。这天晚上,会议已近尾声,多数同志去看录像片了,房间里空荡荡的,门一开,进来一个人,自我介绍说:“我叫刘夫培,农村孩子报社的。”来人三十出头,粗壮的双臂和厚实的双手,微黑的面孔,一说话就带着笑意,显露出憨厚而朴实。我心中暗想:真是典型的淮北农民的形象。从交谈中得知,刘夫培家住灵壁县尹  相似文献   

14.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位报社朋友说,领导曾派他一个"任务":三个月之内培养出一名评论员.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这位朋友是一位资深评论员,在评论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即便如此,这样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我想,水平比他更高的人也完成不了,因为这几乎不可能完成.  相似文献   

16.
如果阿渝"混迹"于人群当中.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个子不高、留着平头、脸上长着"青春痘"的小伙子竟是某报社的摄影记者。阿渝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以自然、柔和、清晰度高、视角独特著称。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竟是半路出家。"1998年8月,还差一个月升入大三的我前往一家晚报实习,负责接待我的人说:新闻部已被实习生挤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你硬要来,就到摄影组去吧。我没怎么想就去了摄影组,反正是实习,无所谓啦。谁知这一去,不想却改变了我的发展方向。" 在摄影组,阿渝遇到了报社的摄影权威,在他的直接帮教下,  相似文献   

17.
名人轶事     
经国先生评点文风台湾的《中央月刊》曾介绍过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次,蒋经国在主持国民党中常会时讲,最近有几位同志向我反映,我们有许多出版物,文字太深,文章太长,读起来艰涩难懂.对这一看法,我深有同感.我们办杂志、写文章,总以为"厚重"就表示有份量,才够体面.但平心而论,我们有几个人可以看完这厚厚的一本、长长的一篇?有位朋友  相似文献   

18.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19.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国学",跟你那个"科学"、"民主"是不一样的.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国粹"是另外一个意思,那是清朝末年一部分搞革命的人,拿来对付满清的武器.  相似文献   

20.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