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知"是一切体验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文本语言的感知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涵的准确把握上,才能感知文本语言的精确。教师要合理纠正语文教学中"知"的偏差和缺陷,引导学生有效体悟文本,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标倡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文本中的语言,失去了"语言文字"的品味,只是"套板"地解读课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研读语言,忠于文本,摒弃"套板解读",才能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才能让语文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感悟文本能力的培养,力求构建学生感悟文本的"绿色通道"。为此,教师应从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感悟;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感悟等五方面着手,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想象、比较、表演等形式揣摩、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精巧,并抓住重要的"点"展开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陈杰 《青年教师》2008,(2):39-40
童话中的睡美人被王子轻轻一吻,就醒来了。文本在未经读者参阅之前,只是一堆符号而已,也是沉睡着的,是一片正待开掘的"处女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实是在进行二度创作,而"创作"是否生动有效,说白了,就是如何让沉睡着的文本语言醒来。即如何开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通道,引发共鸣,让语言的气韵与内涵嵌入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的神话故事类文本。对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讲述、品读感悟、想象对话等语言实践活动,触摸神话故事的"神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揭开神话的神秘面纱、感受神话的神奇语言、触摸神话的神奇人物,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激活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的根本宗旨和语文课堂改革新理念出发,构建一种以朗读感悟为主线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在读中释疑,读中悟出感情,读中自悟自得,与文本作者共振、共鸣,让文本"活"于"心中",感受到朗读感悟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10.
<正>我在中学阶段的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优选了"体验、感悟"策略,并坚持勤于实践,精于探究。经过多年的探究与实践,终于找到了与文本近距离接触,沿着"遵路、入境、悟神"自学之法实施"体验感悟"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据此,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紧紧联系"遵路、入境、悟神"六字法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本,生成能力。一、引导学生"遵路"阅读,零距离主体学习文本在语文阅读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时间是宝贵、有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苏教版教材中,篇篇课文文质兼美,笔触生动。特别是"写景状物类"课文,文本作者饱含深情,借文抒发,读之令人动容。从文本形式到内容,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文本蕴含的形式美、内在美、情感美。美,孕育在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教学,我尝试带领学生用心、用情去细细品味,去发现美、感悟美。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文本特质?文本特质指某个文本或某类文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品质、特色之类的美质元素或美质组合,可以是写作技巧类,也可以是思想道义类,还可以是情感类、审美类等。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文本特质的内化一般遵循"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规律。由于学习者内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文本产生了"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的分野,"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以不同的清晰度和活跃度共存于学习者的生命体中。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所谓感悟就是对文本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感知和领悟。其中以整体性和形象性为基本特征的“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以思想性和情感性为基本特征的“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文本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一、突出“情”的抒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而,情的抒发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情”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是故,语文教学“情”的问题,就成为贯穿课程…  相似文献   

15.
导读问题是引导小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金钥匙"。导读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紧扣文本的线索。基于"两点一线"的导读问题才能使小学生的文本阅读更深入。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表达,才能习得语用经验;只有走出文本,适度拓展,有效迁移,才能内化别人的语用经验,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课堂教学的"真实"1.用真情的朗读,塑造激情洋溢的小语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有时候,他们读完文本,甚至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听课,说他们是"鸭子听雷"一点儿也不过分。因此,作为教者,首先就要以学生之心读懂文本,读透文本,然后以教师之心研究文本,最后才能带着对于文本的深切体会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引领进课堂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8.
演绎文本生命,就是一种对文本挖掘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文本具体生动,富有生命特质。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文本内涵,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么,怎么才能让文本绽放生命之花呢?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化"静"为"动",演绎数学文本生命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  相似文献   

20.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