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看有两个类型的原因,即内因和外因。“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解释其犯罪的内因;而“亚文化”理论可以解释其犯罪的外因。从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原因,有利于从理论的层次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日益增多的“好学生”身心问题和越轨行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总体来说,人们对其根源的认识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本文就此问题从个人的“角色化”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浅议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越轨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包括失范理论、化传递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标签理论和化冲突理论等,研究这些理论对于全面认识和有效防范青少年学生行为越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社会学理论探讨和控制学生的越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行为”的解释,而社会学关于该概念的解释是,与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标准行为或社会的期待相违背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反常行为,病态行为,违章违纪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等多属于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但犯罪是属于越轨的极端形式。本文所指学生越轨行为仅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行为,并试图探讨各种违章违纪越轨行为的产生动因,以及越轨行为控制建议,旨在对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一、常见学生越轨行为类型学生越轨行为,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5.
“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行为”的解释,而社会学关于该概念的解释是,与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标准行为或社会的期待相违背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反常行为,病态行为,违章违纪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等多属于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但犯罪是属于越轨的极端形式。本文所指学生越轨行为仅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越轨行为,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表现尤为突出.本文探讨和分析了西方传统和新社会越轨理论与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并以越轨理论为依据,为预防和控制当前我国青少年越轨和犯罪提出一些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标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用来解释人的越轨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重点研究了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人一旦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学生如何不被帖上标签,以及标签理论对于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好学生”身心问题和越轨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总体来说,人们对其根源的认识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文章就此问题从个人的“角色化”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或期待,对本人或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被社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越轨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  相似文献   

10.
善缘 《宣武教育》2006,(11):46-46
肖蕾在《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好学生”通常指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好、品德佳,在各个方面是同学学习榜样的学生。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好学生”身心问题和越轨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人们对其根源的认识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而没有从社会层面,特别是从这些“好学生”所负载的角色方面加以思考。“过度角色化”是指社会角色对人的过度整合。  相似文献   

11.
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让被试对一系列市场行为中的犯忌现象作出判断,探究人们在义利冲突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厦其原因。实验表明:当市场经济模式侵入到社会关系模式中时(1)对物品的定价出现严重的“价格偏离”;(2)存在拒绝定价现象;(3)被试认为物主与买者会体验到“品德受辱”、恼怒等负性情绪;(4)买者知情套加重这种情绪。  相似文献   

12.
Studies show that for preschool-age children, social skills can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nd be a predictor of, future societal succes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ng children develop 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To do this, preschoolers need support and guidance from the adults in their life: parents, family, and early educators.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perceptions of preservice early educators in regards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reschoolers' 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their assumptions about what appropriate adult interventions might be,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role they, as early educators, play in supporting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化时代上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人预言网络生存方式将对人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技术将使人自身的能力、个性需要及社会交往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们过分依赖依从于电脑网络,使其脱离工具、手段的角色,从而使人不断异化,最终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网民结构的现状,以及潜在心理障碍的分析,从现代观念、人际关系、人格角色的行为取向等正反两面探讨了网络对青少年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的表现,因此其构成文明、公正、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young people and for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Networks may provide the motivation for young adults to increas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by increasing their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f the specific actions they can take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is study examined an application within Facebook.com – the largest online social network in the world – that allowed users to post climate change news stories from other websites and comment on those stories. A survey revealed that users of the social networking application reported above averag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d that self‐reported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creased during young people's involvement with the Facebook application. Focus groups indicated that peer role modeling through interaction on the site motivate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at is, behavior that seeks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one's actions on the natural and built world. Participation in a community of like‐minded users spurred many participants to learn more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do more to limit its impact.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导师的过程中会遭遇角色适应的挑战,但在学术研究和实际管理中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研究基于三元交互决定理论构建导师角色适应分析框架,通过对22名“双一流”建设高校青年教师的深入访谈发现,导师角色适应存在先验主导型、任务取向型、主体关怀型三种类型,青年教师在适应导师角色时会受到个体认知、信念、指导行为、院校制度、社会规范和学生特征等因素的交互影响。针对初任导师角色适应的特点,高校应注重导师角色准备期的前置教育和实践锻炼,重视导师角色探索期的个性化指导与支持,加强导师角色发展期的政策激励与制度保障,以此来有效提升青年初任导师的角色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政治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安排意味着规约人的行为并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秩序。要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就必须规约人们的行为。这是因为:第一,权力是必要的“恶”,必须规约权力使用者的行为。第二,冲突和合作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要建立和维持秩序,就必须规约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进行合作,使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行为在一定秩序内持续进行。第三,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人不可能总是理性。人有可能做出破坏秩序的行为。因此,要建立和维持秩序,就必须规约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种羞耻感发展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羞耻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和道德情感,在激发和调节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羞耻感的发展有三种主要理论:客体关系/依恋理论、机能主义理论和认知归因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解释了羞耻感是怎样发生、发展的,但不免在论述过程中有一些偏颇,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应注重研究儿童羞耻感的发生、发展以及羞耻感的引发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