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忍”是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建构与文化人格的塑造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忍”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忍”不仅散见于诸家之典籍,而且有专门之经。”忍”在语义学上具有正反兼容性,属于美恶同词,即又兼行止,“忍”作为一种伦理规范,本身具有精槽并蓄的杂糅性;在具体运作中产生了变异性,“忍”在近现代东方文化中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于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心理学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很好的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心理活动规律。因此,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本土化,应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应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当前制约中国心理学研究本土化一个重要因素是唯科学主义的小科学观在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心理学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走出这个误区.在研究中树立“星丛武”的大科学观。  相似文献   

3.
郑斌 《天津教育》2006,(2):33-35
提出并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传承历史文化问题,是希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广泛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洋为中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古为今用”),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寻找适合研究中国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教育模式与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二,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疗心理疾患的科学理念和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人心理与行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对于思维心理的研究分析,可以给文化心理学提供重要的借鉴思路。通过分析国人的思维心理模式、特点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法行为的特征、心理机制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法行为是现代法行为的渊源,我国传统法行为模式的特征表现为:与礼行为的关系上,法行为具有附属性;儒家伦理的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的发展,成为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传统法行为的伦理性;在法行为内容上体现了不平等性;法行为的心理机制表现为“恶法”、“忍讼”、“厌讼”;法行为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无讼”。因此,传统法行为模式与现代法行为的要求有差距,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正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中国人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心理学要素:从“虚静”之道、挫折教育、自省理念、“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思想中凝练出诸多的心理学元素,这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心理学本土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重视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但两者的文化意识却存在很大差异.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重视文化与心理相互构建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的择取,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却关涉到本土心理学的生命力,是关涉到中国本土心理学如何发展的一个元理论问题.以往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化大传统的研究定向,忽视了本土心理学与现实民众的心理契合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也曾关注文化小传统层面,但是却对文化小传统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关系缺乏明确的理论自觉.然而问题是,惟有自觉地进行文化小传统的研究定向,进行细致的、多样化的心理资源挖掘才有望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界定,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具有四点重要意义,必须应用"一导多元"的方法系统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10.
郭小娟 《文教资料》2009,(36):6-6,30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忍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忍文化言论。《忍经》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忍”的书,从《忍经》可以窥见中华忍文化之一斑。因而对于《忍经》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对于《忍经》还很陌生.本文从各角度对《忍经》的“隐形埋名”与成书缘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 男”模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群体心理的沉淀和凝聚,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是特定情景下的文化、社会、心理需求等诸种要素的契合生成物,包容了中国人面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特殊体验以及带有民族普遍性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2.
谈"囧"     
"囧"作为汉字中的一员,以象形为构字法,具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网络文化中的"囧"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汉字,它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表情符号相比也有许多差异。"囧"是出现在网络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奇特的符号,关于它的许多问题还值得继续深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字作为古今汉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之一,从创造之初到字义的发展演变蕴含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与尚中理念结合形成的尚中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由旃旗之类有形之物形成中央意义,又由中央意义进一步引申发生意义流变。“中”字可以体现国人的中庸等哲学思想和道德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但对汉语来讲汉字不仅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传承的还是一种民族思维,一种深层文化的结晶。字与字的组合也一样,它们不是随心所欲地拼凑,也不只是一个平面的结合。如果我们把造字与组字看作是一种“艺术的创作”,那么它们遵循的原则应该来自于人们的美感经验,这也可以理解为将表层的形象,表面的知觉引向满足深层的非功利的人类审美与心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陆人在简体汉字的知识背景下认知繁体汉字的认知过程.我们对于繁体汉字的认知由三个步骤组成,由形达义,由音达义和由义达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已存在于大脑中的心理字典,根据繁体字的形、音、义,寻找与之具有相似性的简体字.最终通过简体字空间与繁体字空间的互动与投射完成对繁体字的认知.为此,提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时下现代刻字提倡“主题创作”,希望以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并具民族特色之路。对“字”的本义与“刻”的原生态进行深解,当是“主题创作”可承使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民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是伦理政治的一种理论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进行从"民本位"思想到民本主义的改造,到民本主义的实现,理论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现时代的科学运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实践上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结合的必然产物,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世俱融的品格.这种改造和发展必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乃至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都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境遇,用辩证扬弃的态度进行综合创新,其意义和价值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