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已经三十年了。当我们纪念这个日子的时候,应该追溯到一九三七年秋和一九四六年夏,那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定,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曾先后两次在南京筹备出版《新华日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破坏,未能实现,直到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南京解放七天以后,《新华日报》才得以在南京与读者见面。对于这一段历史,我  相似文献   

2.
中山情结     
两岸同胞情1998年,南京孙中山纪念馆与台北国父纪念馆开始形成每年至少一次的两岸纪念地之间合作、交流。王素函是台北国父纪念馆展览部一名员工,1999年她来中山陵园管理局,领导安排我接待她,并陪同游览了中山陵。从此以后的12年里,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2001年王素函又来南京,送我一条在台湾定制的黄金链子,配着刻着我  相似文献   

3.
到梅园去抗日战争结束后八个月,即一九四六年的五月,国民党政府从“陪都”重庆“还都”南京。从重庆开始的“国共和平谈判”要在南京继续进行。我供职的上海文汇报将我调任驻南京记者,采访这方面的新闻;并且指明,重点在于采访梅园新村。于是,我带着文萃周刊主编黎澍写给中共代表团发言人范长江的介绍信和文汇报采访部主任孟秋江的口信,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到了南京。南京,虽号称国民党的首都,却荒凉冷落,破败不堪。淤塞了的秦淮河,河水  相似文献   

4.
李强 《视听界》2009,(1):119-119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外表和性格”,这是我在《倾听南京2007》这档节目里的开头。2008年12月中旬,我在哈尔滨短暂工作,深切地感知着这座城市的脉动。市区里那无处不在的冒着浓烟的大烟囱,哈工大校园里如小刀子般锋利的冷风,司机们无遮无拦的出口成章,时刻提醒着我它与南方的迥异。这是我一年中第二次来哈尔滨,因为江苏台和黑龙江台合作一部广播剧,工作的过程里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了两地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1979年元旦,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在这刚刚上马的日子里,一个又一个听众电话,一封又一封听众来信,赞扬南京台的节目“办到了听众的心坎上”,“南京台是南京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听众的赞誉,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也使我们难以忘怀市委副书记周伯藩同志给予我们的关心与支持。这里,我只记述在南京台恢复播音前后,使我感受最深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6.
我是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调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做播音工作的。当时播音室和发射台在延安城西北十几里路处的裴庄。播音员有孟启予、于一同志和我。我调到广播电台不久,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全面内战就爆发了。广播电台担负着向围民党统治区人民和国民党军队的宣传任务。工作紧张,繁重。九月,为了加强广播工作,播音室和发射台都搬到了离编辑部较近的文化沟。同时又调来一位播音员——杨慧琳同志。  相似文献   

7.
从踏上西藏高原的那一天算起,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42年了。回顾已经过去的岁月,如果与我同时代的有些伙伴相比,我应当承认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党和人民给了我足够的机遇,使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逐步成长。我有机会目击我们的登山健儿,在地球之巅同“白色死神”搏斗;我也曾同我们的边防战士一道,在喜马拉雅山的林莽里度过硝烟弥漫的日夜。在西藏高原上的漫漫岁月里,我参加过百万  相似文献   

8.
我们编辑部,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的精神,一直把整顿文风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大跃进的1958年和继续跃进的1959年,我们的宣传工作也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节目数量增多了,节目的质量提高了。在这同时,宣传作风和宣传方法也有了改进和提高。这是工作中的主流。但文风不正,影响宣传效果,在我台仍然是一个普遍而比较严重的问题。根据我台的情  相似文献   

9.
我是1999年12月从山东文登入伍来到北京消防总队的。4年的时间里,我相继更换了5个岗位。但不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坚持勤奋学习,在业余时间里努力搞好新闻报道工作。 2000年3月,我们新兵下队后不久,根据中队工作的需要,我被挑选为报道员,从此接触了新闻报道工作。刚一开始,我写什么都不像,几次投稿,如同石沉大海,音讯全无。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就是没有见报。正当我一时陷入惘然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初,我担任南京新民报日、晚两报的编辑人。在上海新民晚报筹办和初创期中,报社的主持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常住上海,我又受委托于编辑工作之外,代为照看一下南京社的行政和经理事务。因此,尽管不习交际应酬,又不谙行政事务,也不得不被迫参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伪政府新闻局以及报业头目间的一些会集。新民报在抗战后期就标榜是“超党派”、“纯民间”的报纸,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核心——南京,要比较长期地保住这个伪装,是不容易的。在与当局和同业间的交道中,受到热骂和冷嘲是常事。当时南  相似文献   

11.
1948年初,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发来《通知当选为本院院士》的公函,邀请父亲任该院院士。父亲允诺。中央研究院定于九月廿三日召开第一次院士大会,为期三天。父亲决定廿二日乘火车前往,命我陪同。我即向银行请假,这样新华银行南京分行亦得悉此事,当天分行经理亲自驾车到站相迎,安排我们住银行招待所。晚间,父亲在招待所起草演讲稿。这一夜,床上有臭虫,因而我们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不得不迁居到新街口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新街口是南京的商业中心,分馆系老式街面房屋,第一进是营业厅,第二进是书库膳厅,楼上是卧房。商务分馆经理王诚章和同仁们热情接待,把我们迎至二楼卧房下榻,房间宽畅舒适。  相似文献   

12.
由于职业的关系,几十年来,我跑的地方很多,交的朋友也不少。自然所谓朋友,既包括只是一般相识的,也有彼此了解较深的。例如久居南京的名作家张慧剑先生,对我来说,就属于后者.张慧剑和我相识甚早,但因他的老家和工作单位都在南京,而我的“基地”则一直是上海,所以早年的交往并不多。及至抗战爆发,《新民报》从南京迁入四川,我们才干1943年初成为同事,关系比较密切了。最初我在重庆,他在成都,还不可能朝夕相处。其后《新民报》成都版的编辑部里,有位同事病了,无法工作,社长陈铭德先生便把我调去,暂时替代他.在那几个月里,和慧剑几乎形影不离,工作完毕,经常一起去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1982年7月30日到单位报到的。这个日子记得清楚,是因为同学告诉我,报到要在月底,那样可以拿到半个月的工资。当时北京二环路以外就是大片的庄稼地,我要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1978年成立后,几易其址,现在搬到安定门外蒋宅口外馆东街一处三层楼房里,周围都是农家和玉米地,幸亏家在北京的朱延平同学接站,把我送到地方,他在此前已经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管人事的同志把我安顿到三楼的宿舍里,又和我要进入工作的部门打好招呼,我就准备上班了。  相似文献   

14.
陶慧珺 《大观周刊》2006,(36):50-51
“Perla派朗”是南京菲亚特新车断档两年后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对南京菲亚特而言,派朗是重振有“世界家轿之王”之称的菲亚特家庭的一记重拳。“Perla”在意大利语里是“珍珠”的意思,我想这颗在中国实现全球领先上市的菲亚特“珍珠”定能实现南京菲亚特在中国的两次辉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全国新书目》2013,(9):50-51
战事结束,一九四六年春,我时年二十五,在八三师六十三炮兵营任中尉观测员。部队驻守在江苏泰州。夏天,炮兵营移驻泰兴。这时,父亲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弟弟兆掄近期将要结婚,望我能回家参加庆贺,同时也希望借此次回家机会,把我的婚事谈好。我依计划去镇江乘船,赴江西九江。到达镇江时近晚上八九点,码头强烈的灯光映亮夜空。我顺着石级一路下行,登上一艘开赴九江的大轮船。七月里天气燠热,大多数乘客不愿进舱,或  相似文献   

16.
记王淑英     
“等工作整体上去了,我就松松气。”“等档案馆楼建成了,我也该休息了”。这是王淑英同志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然而,岷县档案工作整体上去了,档案馆楼确确实实于1998年竣工使用了,可王淑英并没有松气,她又义无返顾地继续奔波在档案事业上,奔忙在要钱还款的漫漫征途中。年初,在她的人生日历上又记上了这样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地区财政处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拨给岷县建馆费2万元;二是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岷县两次受到表彰奖励,这是她上任后岷县档案局连续五年列全区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三是《档案》杂志征订73份…  相似文献   

17.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界》2002,(4):46-50,32
今年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领导学会开展活动的第二年,也是我们又一次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全年工作计划中的任务.值此年终之际,总结工作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8年8月25日,民政部领导同志来黑龙江灾区检查救灾工作,我作为随行记者跟随采访。25日到安达,次日一早,听到一些人在议论昨晚见到的不明飞行物。我深为当晚错过观看的良机而遗憾。26日晚,我们到了泰康县,27日早又有人讲昨晚看到天空出现不明飞行物,我又一次遗憾了。据当地群众讲,两次不明飞行物出现时间都是9点稍过。 27日下午,我们来到齐齐哈尔市。我决心找个适当的地方耐心的等它一段时间,即使不再出现,也可以不因坐失良机而再次遗憾。7点40分,我带着装了长焦距镜头的相机和小型摄相机爬上了鹤城宾馆7楼的楼顶平台上,这里视野开阔,市区景色尽收眼  相似文献   

20.
我与荫辛同志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8年。那年秋天,我从下放地淮阴调回南京,先参加一个会议的筹备工作。一天因事去编辑部,他坐在办公室西南角一张桌前,大概是在阅稿吧,正神情专注,执笔沉思,没有发觉有人走近。待到别人告诉,他才从那思虑的世界里蓦地转来,连忙招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