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表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为国际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和法律框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主要涉及的是与履行公约和议定书有关的问题、机制和进程。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关键科学问题,论述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和意义,提出了参与相关谈判的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经成为气候与环境领域国际外交的焦点,面向2012年后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本文阐述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框架谈判的形势和斗争焦点;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与减排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在工业革命以来造成了CO2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从而引起全球变暖。由此引起的全球变化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抑制全球温度的快速升高,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国际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构成国际上对各国减排贡献的谈判主题。在面对国际谈判与减排所要求的科技政策措施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我国近年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同样由于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技术先进性方面的差距,使我国已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并将在今后长时期内难以有实质性的变动。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和绿色途径要求出发,迫切需要我国科技界在以下几个重大的科技与相关政策问题上给予科学和定量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政治话题。我国日益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谁掌握了低碳技术,谁发展了低碳产业,  相似文献   

5.
魏一鸣: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气候政策谈判是继WTO谈判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谈判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保护方面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将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中国应从满足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和综合安全的战略角度,系统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活动,通过明确的战略、合理的对策和灵活的谈判为中国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基于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气候保护形势、CO2排放现状和减排政策模拟分析,我们建议:(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我国应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在国际谈判中争取主动,为…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核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环境外交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重视与日俱增,已经确定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初步确立了响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战略构想。本文从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观测与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当前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思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和国际谈判的战略部署问题,并提出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中,需要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对4个可能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减排方案的公平性、中国未来CO2排放空间与排放需求的矛盾以及中国应对CO2减排压力的可能途径和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关键。文章在揭示科技进步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碳排放演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科技进步驱动下碳排放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 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工干预下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和技术系统,建立我国典型区域碳增汇的科技试验和示范体系;发展更为完整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定量预估未来气候增暖幅度相对应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理解人为排放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不确定性;分析过去百、千、万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研究过去万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适应过程,增强对气候变化自然过程及其归因的认识;分析国际碳贸易市场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林业、农业、牧业的减排增汇技术和经济政策,国内地区和行业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与碳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期召开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为主题的第71次双清论坛。会议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重要选择、全球实现控制温升2℃的目标各国面临排放空间不足的严重挑战、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凝练了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选择方法和评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技术创新、转移和竞争的规律、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内在影响机制、低碳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等,并就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管理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建设能源与气候经济的基础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SCI是目前世界上涵盖学科最广、学术影响力最大且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的大型文献数据库,已经成为我国衡量科研单位、高校科研实力及整体排名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SC I国际论文发表情况的回顾,对如何提高学术论文的SCI收录率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美英两国“科学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他们开展“科学外交”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推进我国“科学外交”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应向国际共同关注的领域倾斜、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提高科技软实力形象、政府搭桥为中小企业寻求科技合作计划、深入关注国际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虽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但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积淀依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对比清华大学等国内9所高校和哈佛大学等国外5所高校在《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上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我国国际合作论文情况,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研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与研讨、国际项目和课题等方面存在合作频率低、合作范围窄、合作平台弱等众多问题。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现状以及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情况,提出我国高校应借鉴吸收国际顶级期刊办刊模式和经验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创造有吸引力的学术平台;同时,应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加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确保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并鼓励基础前沿问题探索,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具体含义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分析加入科技合作联盟的行业领域与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合作经验和模式,为广东省内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高效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进行科学、准确的战略价值选择,才能有效地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在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全球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一要坚持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市场战略,二要坚持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国际战略,三要坚持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未来战略,四要坚持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科学战略,五要坚持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主题战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方向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周志田  张利华 《科研管理》2002,23(2):18-21,32
本文在对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现状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些公益类科研机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职能和国家目标达成的角度思考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定位问题,提出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应从扩大外部性和打破公益性科研成果垄断入手来实现其目标定位,最后,指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向非营利科研机构转制。  相似文献   

18.
对创新国际化的定义与特征进行研究性界定,以江苏为例,阐释全球科技创新新趋势新变化对创新国际化的主要影响,通过对标剖析江苏薄弱环节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的路径举措,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以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支撑、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以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等建议,更积极应对国际格局变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精准汇聚全球创新力量和要素,为我国在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中迈出更加坚实开放创新步伐、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率先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9.
结合2014年度至2017年度185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统计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对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评价模型,并针对评价模型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展,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三评”改革对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极大推动了科技评价机制的科学发展。在“三评”改革的新要求背景下,本文以重大科技项目科技为例,深入研究了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评审机制构建。研究认为,当前在科技评审中仍存在专家遴选制度仍待完善、评审标准不合理、对评审专家全程监督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引进了责任清单制,基于责任清单制视角,提出了未来应从完善科技评审机制、严格规范专家遴选制度、完善科技评审指标体系、提高评审队伍建设和组织水平等四个层面来完善重大科技专项评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