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所谓猜读,即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是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会依据文本的文字,对还未看到的内容或围绕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推想猜测。如,看到文本前面的内容,猜测后面的内容;读到文本的空白点,猜测其弦外之音。这种阅读方式我们把它定义为猜读。猜读,读者可将自己猜测结果与原文或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内容进行比较.进而提高阅读品质。  相似文献   

3.
猜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小说阅读教学特别适合运用猜读方法。因为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学生容易接受,有猜读的起点,小说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猜读的趣味。教学时,可以抓住小说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猜读。例如,看标题,猜测文本的体裁、大概内容;看文章的开头或环境描写,猜测小说的大概故事发展;看故事发展,猜测小说的人物表现、性格特征;看小说高潮,猜测小说主旨、写作意图等。然后将自己猜测的结果与原文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自己所猜的内容、写法设计得比原文好,或原文的哪些内容、写法自己意想不到,独具匠心,值得深究。猜读方法的具体运用可分为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猜读,即通过阅读来进行猜测。在一段文字中读到陌生的字词,时常无须查索注解,仅从上下文的联系就可以猜出它的大致含义。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猜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符合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6.
陆林华 《教育艺术》2006,(10):75-76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即由已知猜测未知,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最终理解所读材料的意义的一种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进行推想,最后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其中,“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就是学生的“已知”,“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是“未知”,“推想”就是“猜读”。它多用于文言文阅读,常指对某些词语含义及词性类别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猜读,即通过阅读来进行猜测。在一段文字中读到陌生的字词,时常无须查索注解,仅从上下文的联系就可以猜出它的大致含义。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猜读训  相似文献   

8.
猜词有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阅读速度。猜词策略是英语学习策略中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在七级学习策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英语高考近几年也一直将猜测词义列为检测学生学习潜能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的主张。让学生爱上读书,读得轻松,读得入味,"方法"之中有学问。毕竟读一本书不同于读一篇文章,"读整本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整本书"使学生的阅读心理更加专一,"读整本书"可以培养各种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猜读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猜读。所谓猜读,即猜猜读读,在猜中读,在读中猜,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前或阅读中或阅读后去猜测、估计文章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发现、联想、阐发、探究。简而言之,就是让课文这个例子为学生所用,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在的发展中来。猜读的实质就是如接受美所说的那样,作为课文的作品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而是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顺利“pass”CET既需“内功”也要“秘诀”,其中快速阅读独具奇效。然因受汉字阅读习惯所累,学生普遍存在“逐词阅读”等弊病,致使读速过慢,事倍功半。必须彻底抛弃诸如“边读边译”、“心里默读”等“慢读”习惯,在注重平时“泛读”基本功的基础上,加强“跳读”、“意群视读”、“猜读”训练,使阅读理解走上“快速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猜读?猜读就是根据上下文猜测文章内容和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是一种逻辑推理和语感训练。掌握猜读技巧能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具备了猜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视线不必掠过每一个字,可跳着读,跑过几个词或几个句子,甚至可跳过1/5的文字,这样阅读速度就加快了。我们在用意群注视法、垂直  相似文献   

13.
在考场上或身边没有工具书时,解读文言文中的词义常常须要“猜读”。但“猜读”不是“瞎蒙”,而是有根据的推断。猜读也是平时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列举常用的三种猜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15.
猜读教学指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以最原始的文言文阅读语感,独立推测文本字词句段篇之意,再充分利用外在学习资源,进行考证、解疑的文言文教学策略。猜读重在"猜",即猜测、猜疑,猜出文本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为探究和建构提供推力。  相似文献   

16.
高伟叶 《中学文科》2007,(10):125-12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下面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莫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间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苟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相似文献   

18.
猜读教学指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以最原始的文言文阅读语感,独立推测文本字词句段篇之意,再充分利用外在学习资源,进行考证、解疑的文言文教学策略.猜读重在“猜”,即猜测、猜疑,猜出文本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为探究和建构提供推力.  相似文献   

19.
文言诗文,有较详尽的注释,学习起来并不感到特别困难;没有注解,我们除了查阅工具书或向人请教之外,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正确的解词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介绍阅读文言诗文经常用到的九种“猜读法”供大家学习参考。“猜读”,指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它并非胡乱猜测,而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方法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读书     
当年若是有人问我“:文化人之中,什么人读书最少甚而不读书?”我会说“:至少包括教师。”有人会认为我的话自相矛盾。理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教书必先读书,怎能将教师归在读书少或不读书那一类呢?我说的教师读书少或不读书,主要是指:教师除了必须去读所教科目的课本、教材以及该科目的参考书之外,几乎很少去读或根本不读与之“远缘”的“杂书”。举例说,理科教师中没有读过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史学读物、哲学常识的人大有人在。文科教师中连起码的科普读物也没有读过的人尤其多多。即使是文科教师本身,虽然向学生讲过语文课本中某些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