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5月11日,一位自称是原万州区皮毛厂的职工,名叫颜朝满的年过80的老人,前来万州区档案馆查阅他1956-1962年在皮毛厂工作时的职工花名册,以证实他是皮毛厂的正式职工,可以请求政府解决生活费。我馆查找了该企业的档案,而该企业只存有1977年后的档案,没有颜朝满老人要找的资料,老人感到非常失望,我们就建议他再向旁人了解一些其它情况再来。过了两天,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7日,93岁的柴泽民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里程,在黎明前安然停止呼吸,告别了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的世界,乘鹤西去。一周以后,我们前往北京医院告别厅,向他的遗体告别。在灵前,人们看到一面鲜红的党旗掩盖着老人的遗体,百花丛中仿佛仍然洋溢着他的音容笑貌。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接受着他的言传身教。他的溘然离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使公关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张丽  张省  李瑛 《档案管理》2004,(6):38-40
姚雪垠,我国当代名的作家与学、风趣幽默的语言大师、一位对艺术追求孜孜不倦的老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五年的时间,抵挡不住我们对他的深深怀念,南阳市卧龙区档案局、馆将永久铭记,是档案为我们与大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充满友谊、充满亲情的桥梁。每当我们整理他的档案,或是对参观、利用讲解这些档案时,都让我们想起这位神采奕奕、谈吐不凡、可亲可敬的老人。  相似文献   

4.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一个四合院,访问了世纪老人黄火青。1901年出生的他,党龄整整70年。当坐着轮椅的黄火青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时,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在庭院汇聚,一棵饱经时代沧桑的苍松翠柏在眼前耸立。 共产党员是“终身制” 一头白发,两道长寿眉,合体的灰色中山装使他看上去格外有精神。黄火青老人坐在轮椅里,面带慈祥的笑容迎接我们的来访。黄老十分健谈,他告诉我,前不久,在他95岁生日这一天,最高人民检察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9,(1)
《河南画报》又改版了,距1991年秋天的改版算来,刚好八个年头。历史老人好像是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让旅行者转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他的始发地。当然历史老人也不仅仅是开玩笑,我们毕竟从否定之否定中,看到了新新版《河南画报》质的飞跃。那么我们从中得到了什...  相似文献   

6.
正作品名称:孤寂才是凶手创意说明:不要让寂寞成为老人死亡的诱因。在中国每3个自杀的人就有1个是老年人,关爱空巢老人,从我做起。广告故事:也许我们看到过太多幸福的家庭,四世同堂,皆大欢喜;也许我们听说过几个沧桑的老人,孤苦伶仃,与世隔绝。与其他老人看起来,他们没什么不同,但他们失去了的,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子女。他们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人群,空巢老人。有这样一个老人,他每天都在市场上奔跑,到处打听儿女的下落;有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11月8日,一位李姓老人来到档案局,查找他的个人档案。经过档案局工作人员耐心询问具体信息,我们了解到,老人是凡河镇的退伍军人,退伍后在家务农多年,前段时间听说国家对退伍军人出台了相关政策,使更多的退伍军人享  相似文献   

8.
已经有好多年了,我们所尊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档案界的老前辈曾三同志年年都要到北京市的档案部门走一走。然而从1988年起,因为年迈体弱,他老人家不能亲临我们中间了,改由我们年年去看望他。我们带去全市档案工作者的问候,带回他的指点和教诲。1990年春节,我们又像往常一样前往寓所拜望,不巧老人住院了。怕影响医生  相似文献   

9.
我相信,时至今日,那汉江边的炮声仍会不时在他耳边回响。他叫王宪清,今年82岁。在延安八一敬老院,我见到了他。老人是1947年2月参军的,当年走进革命队伍时的喜悦之情他依然记得。那时他年纪小,新发的衣服裤子长,就挽了起来,高兴得不得了。之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直到1951年抗美援朝来到汉江边。这是老人印象中最为激烈、最为凶险的一战。那是怎样的个昼夜啊面对敌人他们拼死阻击老人黯然地  相似文献   

10.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11.
朝阳 《新闻三昧》2013,(7):20-21
2000年,一个耄耋老人来到了三峡建设工地,满头白发的瘦弱老人,硬是从基坑攀着脚手架,爬到了56米高的底孔位置.老人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他就用手去摸孔壁,以查看工程质量.这位老人就是两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时年88岁.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08,(6):44-44
5月14日早上,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新市南昌社区办事处走来了一位有些佝偻的老人,他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一张万元支票,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老人说:“我看见地震中那些受灾的人,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都好比是哥哥、兄弟。  相似文献   

13.
2014年9月12日,98岁的周巍峙告别人世。 此前几天,著名文艺评论家顾骧打电话告知我,一些人正在操办周巍峙百岁庆生仪式。周巍峙生于1916年,传统的习惯是“逢九庆十”,明年就是他的百岁诞辰。我们相约,回京后一起去看老人。不期然,几天后得到的竟然是他去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的一天,一个叫李辉的老人打来电话,说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成员,现在手中有江苏省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档案资料,打算交给省档案馆。对于西南服务团,我一无所知。但在我的从业生涯中,这样主动找我们要交档案的情况并不多见。老人沧桑而又谦和的声音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尊敬和信任。于是,我与老人相约,第二天去看看。  相似文献   

15.
梧樟 《四川档案》2005,(3):18-19
2005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西南民族大学采访了一位传奇的人物——一位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位藏族飞行员札喜泽仁。一走进家门,我们便见到了一位身着宝蓝色唐装,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他1.80米的个子,满头银丝,背有些微驼,几道深深的鱼尾纹和有些深陷的双眼。谁也没有想到,他竟是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说明来意,老人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三个女儿的陪同下,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资料和照片,娓娓讲述起从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刚进90年代,新闻媒介相继报道了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一位“烈士”仍然健在的消息。这位活着的“烈士”,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记述的战斗英雄李玉安。 1991年秋,湖北省竹溪县税务局一位干部向我们提供了魏巍笔下另一名“烈士”仍健在的重要新闻线索。这位干部告诉我们:他在竹溪县兵营乡搞社教时,碰到了一位老人,是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战士。在交谈中,这位干部问老人知不知道李玉安,老人回答说:“怎么不知道?李玉安是我同班的战友。”接着,老人向他讲述了同李玉安一起参加松骨峰战斗的经过。这位老人现年63岁,现名张德礼,原名张贵生,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述的烈士张贵生同名同姓,一字不差。在向我们提供上述情况时,热心的税务干部还带来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证件上姓名与所讲的情况完全相符。好一条新闻“大鱼”!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县电台、电视台几位同志都准备前去采访。这一情况立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3年前被母亲遗弃在了医院.随后他被临时寄养在敬老院,时限是10天,但这一待就是3年.3年来,从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他,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已经62岁的敬老院护工贾凤芹老人和其他10位年龄更大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赖晨 《档案时空》2012,(9):20-24
2010年10月14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烈士陵园,69岁的陶斯亮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为一位老人立下一块"恩重如山"的碑,并发表了深情讲话,讲话中缅怀了她和这位老人60多年的情缘,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和陶斯亮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赖晨 《湖南档案》2012,(9):20-24
2010年10月14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烈士陵园,69岁的陶斯亮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为一位老人立下一块“恩重如山”的碑,并发表了深情讲话,讲话中缅怀了她和这位老人㈤多年的情缘,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和陶斯亮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0.
陆诒家中两次巧遇一老翁去年12月上旬,我们正在名记者陆治家中,请他谈谈新闻改革问题。刚谈到一半,门铃响了,进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双手抱拳,连连作揖:“仰仗大力,仰仗大力,我的私房落实了,我决定回沪定居!”老人走后,陆诒告诉我们,他就是前中央日报经理,姓张,11月份从纽约抵沪,原说只来看看的,订了两个星期的来回飞机票,谁知我们很快解决了他的住房,他又看到了许多阔别几十年的老朋友,现已决定回国定居了,正在申请办手续。从陆诒家中出来,我们议论着,《新闻记者》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